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02-25 11:32
秋波媚①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1.词的上片诗人是如何表达“此兴”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片“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①借景抒情,借“角声”“烽火”之景,表达词人积极迎战之“兴”;(2分)②借事(典故)抒情,借“击筑”“酹酒”之事(典故),表达志在必胜之“兴”;(2分)③直抒胸臆,用“悠哉”直接表达豪迈之“兴”。(1分)
2.(6分)①拟人,(1分)“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突出长安沦陷盼望光复的情形,表达出词人夺胜的信心。(2分)②虚写(想象),(1分)想象长安景象,丰富了词的内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2分)③侧面描写,(1分)词人用长安之景表达对宋军的期盼,从侧面突出词人及宋军收复沦陷故国的决心和信心。(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


1:词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5分) 
2: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词的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3分)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了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2分)
2、拟人,想象(虚实结合)。(2分)“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2分)抒发了作者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2分)


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5分)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6分)
参考答案
1.BC   B. “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C “悠”字似悲实喜。
2.“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 “此兴悠哉”可以知道。)
2.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简析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文章标签: 杨柳     长安   秋天   登高   爱国   曲江   灞桥  



相关阅读

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梅尧臣《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
《送李端》《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江上雨寄崔碣》阅读答案
张潮《商调·黄莺儿 赠燕》阅读答案赏析
罗隐《桃花》阅读答案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