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李商隐《流莺》阅读答案附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5-05-27 11:52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4分)
(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3分) 
参考答案:
(1)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4分)
(2)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3分)

3、这首诗歌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颈联的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子内部“凤朝”和“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音节和谐、深沉幽婉,写出了流莺无休止地啼叫、飘荡,寻找渺茫无日的佳期。
4、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书写不为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感情。


14.本诗的韵脚是                      。(1分)
1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6.诗人托物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持、期、时、枝 
15.(3分)C
16.(4分)示例: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三:
(1)李商隐的诗歌善用象征,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5分)
(2)尾联采用了何种修辞?有何深意?(6分)
【答案】
(1)流莺的飘荡像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流莺的巧啭像征着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
(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尾联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心听流莺那伤春的哀鸣;偌大的长安城,找不到可以栖息的花枝。这里的花枝本义是流莺本栖身之地,比喻诗人没有用身之地。这就抒写了伤春之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苦闷。


14.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表现流莺飘荡流转、无处栖居的境遇。
B.第 二句中“不自持”三字,表明黄莺一度想放弃理想。
C.颔联表明,流莺的婉转歌声中饱含它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颈联表明,流莺虽历尽艰辛,但是还是未能实现“本意”。
E.流莺无计留春,以前没找到栖息的花枝,现在会找到的。
15.本诗如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B E(B3分,E2分)(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E. 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5.(1)通过写流萤漂泊不定的境遇,(1分)表达了诗人丢自己漂泊无依的命运的无奈和哀叹。(2分)(2)通过写流萤的“本意”不被理解,(1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奈。(2分)

赏析:
这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写作年份不易确定。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 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 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这一联和《蝉》的颔联颇相似。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
“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末句从此化出。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 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文章标签: 怀才不遇   托物言志   流莺  



相关阅读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阅读答案及赏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梅花引·荆溪阻雪》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形象及相关题型解答方法步骤及
韩愈《宿龙宫滩》《郴口又赠其一》阅读答案
崔涂《江雨望花》阅读答案

有帮助
(3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