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4-07-27 21:32
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 甫

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他常用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烘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记李将军。(烘托)

六、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七、经典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西部边塞(地点)寒冬(时间)大雪纷飞、荒凉凄寒(特征)的恶劣环境。(概述)
2)边塞寒冷阴郁、野兽出没、偏远荒凉、戍卒军容不振、情绪压抑。(结合诗句分析)
3)这首诗表达出戍边战士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情感)
4)“别路”一语双关,既指戍卒远离家乡前去戍边的路,也指回望家乡错综难辨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1)天气严寒阴沉,战旗的色彩显得暗淡,鼙鼓的声音也特别低沉——而这些又正是戍卒孤苦凄迷心境的写照。这样写把自然环境、军旅环境(社会环境)和戍边战士的心境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内容)
2)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往辽远艰苦的边塞之地,迷茫无助、思乡难归的伤感以及对战争的厌恶的感情。(情感)
3)照应标题及前文中的“雨雪”,并与下文“漫漫愁云”及“别路迷”构成呼应。(结构)
4)以眼前景写眼前情,触觉、视觉、听觉都直入心底,真切动人。(语言修辞效果)

八、诗歌演练
1.(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①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②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1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1分)"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1分)"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1分)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1分)
2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1分)衬托(1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1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刘叉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①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雪地行军图,一个“上”字形象鲜明、意韵丰富,请简析。

1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2“上”字,明写红旗“飘上”,实写将士“登上”,(字义)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描述)展示了戍边将士高昂的斗志、如火的豪情。(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1、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