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四月,出现了异常的天象。《汉书·成帝纪》记载:“夏四月,黄雾四塞。”皇帝为之惊心,慌忙召见各行政部门的高级长官,征询对于国家政策的批评,要求他们无所讳言。有朝臣果然大胆直言,发表了批评外戚当权的政见。太后兄长、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惶恐不安,竟然上书谢罪辞职。虽然汉成帝予以挽留,王凤集团专权跋扈的地位已经动摇。 对于所谓“黄雾四塞”,颜师古解释说:“塞,满也。言四方皆满。”现在看来,这其实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极度恶化的灾难性的沙尘暴天气。通过对近年沙尘暴的过程纪实的分析,可以知道沙尘暴发生季节的特征是春季3~5月最为频繁,尤以5月为多,而发生时间,则多在下午。汉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发生的这次沙尘暴,也体现了同样的特征。 对于沙尘暴起因的分析,《五行志》归结于外戚专权的政治因素,而京房从政治神学的视角出发,以为“有黄浊气四塞天下”是严重的灾异,其原因在于政坛的“蔽贤绝道”。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季的“黄雾四塞”,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00年之后,汉章帝建初元年,有封爵外戚的动议,遭到太后的拒绝。次年夏季,大旱,有人以为是不封外戚的缘故。太后诏书中再次申明不允许封爵诸舅的原则立场,同时又说到汉成帝时“黄雾四塞”事,以为历史鉴诫。 如果进行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从现有的资料看,两汉400年间,沙尘暴的记录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这可能存在沙尘暴虽然发生然而却未曾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情形。但是在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社会上下的文化背景下,严重的灾异是受到特别的重视的,执政集团因此承受沉重的压力,甚至往往因此引起政治争斗,因而这种异象在记载中遗漏的可能性非常小。应当说,沙尘暴在当时确实是较为罕见的天气现象,这也是这一天象一旦发生则往往受到当政者重视的原因之一。 两汉时期沙尘暴发生的密度较小,有多种因素,当时生态条件与今不同,植被状况比较完好,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农耕的规模,都可能影响自然环境。而当时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以对生态保护产生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中都有关于限制砍伐山林的规定,秦简《日书》中也记录了有关伐木的时日禁忌。这些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在汉代民间依然发生着显著的影响。 (节选自王子今《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出现严重的灾异天象,皇帝或大臣都会惶恐不安,担心是上天对国家政治的惩戒。 B.用近年沙尘暴发生的季节和特征推断当年的“黄雾”即为沙尘,是较合理的推理方法。 C.对于沙尘暴天气起因的分析,京房与《五行志》的认识角度一致,都认为与政治有关。 D.两汉时期沙尘暴现象被当政者高度重视,虽属罕见,但每次发生都会被记录在史籍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历史事件开头,既增添趣味,也很自然地引出对灾异天气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B.文章引用太后拒封外戚的事件说明古人把灾异天气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不是个别行为。 C.文章根据当时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的文化背景推出沙尘暴记载遗漏的可能性很小的结论。 D.文章详细分析两汉沙尘暴发生密度小的各种因素,最终明确指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师古对“黄雾四塞”的解释,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汉代的沙尘暴天气现象。 B.古人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说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C.如果执政集团不重视严重的灾异天气,有可能引发政局动荡,进而动摇执政根基。 D.人口数量增加和农耕规模扩大有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影响环境,形成灾异性天气。 答 1.(3分)B (A“皇帝或大臣都会惶恐不安”没有依据;C“认识角度”并不一致;D注意第四段中两个“可能”) 2.(3分)D (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有详有略,且无“明确指出”) 3.(3分)A (仅凭这一点无法准确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