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关于文明兴起的讨论很多,但近年来关于复杂社会和文明的崩溃这一问题也赢得了较多关注。常见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气候论)是寻找气候变化与复杂社会系统剧变之间的时空对应联系,将环境恶化作为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另一种方法(应变论)强调人类应对压力的应变能力,将社会看作一套机制,具有处理外部挑战的内在能力。认为社会变化是间断发生的,社会缓慢积累的过程会不时被突如其来的压力打断,并导致社会系统的重组。后一种见解颇受支持,很多案例研究表明,社会常常修正其行为,以应对眼前的危机,但很有可能的是,那些用来应对不断发生的短期危机的方法,可能并不能解决某些长期且严重的问题。我们相信,对于认识过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两种方法都有价值。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也需要估量社会应对外部挑战的策略,这些应对策略成败皆有可能。 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也发生过多起早期复杂社会兴衰的事件,例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突然表现为区城范围内考古物质文化的消失,人口骤降,而原因常常归结为气候变化、生态灾难等环境的恶化。青铜时代的中国也经历过多起环境恶化事件,但并未导致崩溃的发生,例如二里头国家,是在气候波动期成为一个区域强权的,而这时候很多地方的人口在减少。二里头的兴起是应变理论很好的一个例证。首先,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在嵩山一带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这个选址策略能够抵御大规模的洪水,而很多低海拔地区的新石器聚落很可能正是被洪水摧毁的,特别是长江流域。其次,黄河中游的农业流行种植多种作物,包括粟、大豆、水稻、小麦等,这比其他地区种植水稻的单一农业体系更容易维持社会生存,一个政权采取多种农业形式也有助于规避作物歉收的风险。 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模式的分析结果,伊洛河流域二里头文化的人口,达到最大承载量的78%,超过了最佳比率。二里头人比以往生产更多的食物,但使用的仍然是之前龙山晚期的那些农业技术。二里头国家的统治者似乎有办法让更多的人更加努力地劳作。 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这个文明经历环境刷变的挑战、复杂社会的兴衰、社会冲突和政治纷争、出乎意料的社会转型和外来影响。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性”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彻底了解古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但通过足够丰富的考古资料,通过多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8000多年以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文明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 (摘编自陈星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过去数十年都只是在讨论文明兴起的问题,并没有涉及文明崩溃的讨论。 B.气候论和应变论既是研究文明兴起的方法,也是研究复杂社会和文明崩溃的常用方法。 C.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衰败是环境恶化造成的。 D.中国文明形成是一个长期、坎坷、复杂多样的过程,是由诸多小村落文明一步步转变而来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气候论和应变论两个角度,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复杂社会和文明的崩溃的问题。 B.文章将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早期复杂社会兴衰的事例进行对比,为应变理论提供了例证。 C.文章分析了二里头文明经受环境恶化考验的原因,证实社会应对外部挑战的策略的重要性。 D.文章先阐述了两种研究方法,然后举例分析论证,最后指向了对中国文明形成的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应变论”将社会看作一套机制,认为社会会修正自己的行为来应对眼前的危机。 B.二里头国家因处在嵩山一带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从而避免了被洪水摧毁的危机。 C.二里头国家在气候波动期成为区域强权是因为作物种植的多样性规避了歉收的风险。 D.虽然我们难以彻底了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但可以清晰地认识社会进步的过程。 1.D(A“并没有涉及文明崩溃的讨论”错误,原文“也赢得了较多关注”说明以前也有讨论,只是关注度不高。B气候论和应变论是研究复杂社会和文明崩溃的常用方法。C从原文“原因常常归结为气候变化、生态灾难等环境的恶化。青铜器时代的中国也经历过多起环境恶化事件,但并未导致崩溃的发生”可知强调的是不能简单把环境的恶化归结为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衰败的原因) 2.A(文章从应变论角度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社会应对外部挑战的策略) 3.C(归纳不全面,文中有两个原因,一是选址,二是作物种植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