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初中古诗文 >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4-11-02 23:49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阅读练习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参考答案
1、①隶属,属于  ②有人  ③又、再   ④感到奇怪
2、C
3、①从此(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②(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略”。 (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二:
1、解释下列字词。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 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⑴ 同乡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⑶ 同“攀”,牵、拉
    ⑷ 四处拜访
  2、⑴ chèn 相当
    ⑵ mǐ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三: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四: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柳宗元《永之氓咸善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雉鸟报复》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彭城王浟转都督、定州刺史”阅读答案及翻译
《广笑府.父子性刚》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与翻译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