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初中古诗文 >

2017中考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7-06-22 15:05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棹数小舟   棹:划船     B. 不亦颠乎    颠: 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   激:猛烈     D. 转转不已    已:停止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石兽于水中           B、乃石性坚重
  能谤讥于市朝          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          D、如其言
  怅恨久之          其如土石何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
5、C   激:冲刷、侵蚀
6、A  (A、介词,在/ 在。   B、连词,因为,原来是/ 副词,竟然。
     C、助词,的/ 衬音,音节助词,不翻译。  
     D、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怎么 )
7、B(①尔辈:你们这些人。 ②究:研究,探求。 ③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④是非:这不是。 ⑤岂:怎么,哪里。 ⑥为:被。 ⑦暴涨:暴涨的大水。
   ⑧携:带。⑨去:离开。)
8、D(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出自2017年成都市语文中考题)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寺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它们离开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河沙的性质松软而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依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就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僧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
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文言文翻译
陶潜《桃花源记》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苟变食人二鸡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龙井题名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玉莲亭》《晚游六桥待月记》《春题湖上》阅读答
《陋室铭》阅读答案-2018中考文言文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