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和第二段“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可知,文中只提到了“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而“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属于无中生有。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可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在形式上的一种表现,只是属于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属于以偏概全。C.“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可知,应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而不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D.“而现在年轻人的累则是充斥着空虚感的精神上的累”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可知,青年的累既包括身体上的累,也包括精神上的累。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平躺”属于以消极的方式来反抗“内卷”;B.这名学生的思维停留于考大学,进城工作,拱白菜的层面上,这种拼尽全力过独木桥单一的人生规划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属于“内卷”,不能体现“反卷”;C.蔡志忠转换思维的做法属于正面突破“内卷”;D.叙述了“反卷”的具体事例。 4.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①首先由“内卷”一词的风靡现象,引出“内卷”的宽泛概念。②然后具体阐述“内卷”的特征及形成原因。③最后为新时代青年避免“内卷”提出两方面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1)总说:第一段提出话题“内卷”,并对其下定义,即“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2)分说:第二段首先通过“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所给予的两种答案,具体阐述了“内卷”的特征,即“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第四段具体分析“内卷”形成的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其二是“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 (3)总说:第五段给出新时代青年避免“内卷”提出两方面建议,即“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条理清晰,收束全篇。 5.(1)国家和社会层面:①为青年营造高效有序、良性竞争的成长环境。②加强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使青年将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等主流价值观自觉内化。 (2)青年自身层面:①提高科学认知,学会理性思考,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抗逆力。②善于接纳自己,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③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坚持付诸行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国家和社会层面: (1)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可知,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2)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和第五段“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可知,要加强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使青年将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等主流价值观自觉内化。 青年自身层面: (1)依据材料一第四段“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和第五段“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可知,青年要提高科学认知,学会理性思考,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抗逆力;(2)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可知,青年要接纳自己成为普通人,要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3)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可知,青年要有理想,并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说法错误。话语中有对年老的感慨,但并没有无奈的伤感。他们不是对“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生命像雪花一样脆弱;人生虽短暂和艰难,但要脚踏实地地去面对、经历。 故选B。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有欧亨利的‘含泪的笑’的风格”错,小说表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故选D。 8.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②因海浪风雪越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 ④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海边的雪》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对老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为了给海里落水的人指明方向,不惜点燃了海边他们寄身躲避风雨的铺子,歌颂了老人们舍己救人的品质;小说最后通过老人们的儿子也因铺子的大火而得救,表达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小说中,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通过海浪风雪的描写,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从情节上看,结合“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正是因为风雪之大,老人睡不着,所以才走出铺子;落水者和迷路者也因风雪之大才会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老人要点燃铺子搭救大海中落水者。 从表现人物上看,结合“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分析可知,海浪风雪之大,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尤其是小说中对铺子的介绍,铺子不单是两位老人躲避风雨寄身的地方,也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能够舍出性命拿出承包组所有的家当去救人,更彰显两位老人的品质可贵。 从主题上看,结合“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事件也许有些巧合,但是却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9.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 ②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 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④引发读者不尽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中,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结合文本内容“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内容分析,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 小说讲述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发生的温暖故事,两位老人毁家救人却意外的救了自己的儿子,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情节跌宕起伏。 结合“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 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可知,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结合“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分析,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二、1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射”和“不识”的主语都是张巡,并且“射”的宾语为“子奇”,所以“射”后面不能断开,应在“识”后面断开,排除A、B。 “谓”的宾语为“巡矢尽”,所以应在“尽”后面断开,排除D。 整句话的翻译为:张巡准备射击尹子奇,但不认识,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为箭矢,被射中的叛军大喜,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跑去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就认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张巡命南霁云向他射箭,射伤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擒住他。故选C。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与‘壬戌之秋’中‘壬戌’都是纪年”错误。文中“壬戌”用作纪日。故选D。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然后派将突然冲出”错误。原文是“巡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可见应为“张巡亲自率领”。故选B。 13.(1)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夜里在城中击战鼓整顿队伍,好像要出城攻击。(2)张巡面向西方拜了两拜说:“我的力量已经用尽了,不能保全城池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第一个‘益’”,增加;“第二个‘益’”,更加;“严”,整顿。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再拜”,拜了两拜;“竭”,用尽;“全”,保全。 14.①张巡立足全局,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一旦弃城,叛军会长驱直入占领江淮。②张巡带领的士卒饥饿虚弱,撤退的话也到不了目的地。③张巡认为附近有几路唐朝军队,他们会前来救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躯,是无江、淮也”可知,张巡认为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如果放弃它撤离,叛军必定会乘胜长驱直入,这样也就丧失了江、准;由原文“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可知,张巡认为自己的士兵饥饿衰弱,如果撤退必然走不到目的地;由原文“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可知,张巡认为古时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尚且相互援救,更何况附近有几路唐朝军队,他们会前来救援。 1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渲染出唐朝将士勇赴国难的豪迈”错,渲染吐蕃不断侵扰边境带来的紧张气氛。故选C。 16..①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吐蕃冒犯大唐天威、侵犯边境的愤怒。吐蕃上表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却又背信弃义,冒犯天威,诗人对此进行了痛斥,表达了愤怒之情。②《登岳阳楼》尾联表达了作者对边境不安、时局动荡的感伤。诗人听闻北方战事,倚窗流泪,抒发了对现实的悲痛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是说“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表达了对吐蕃不断侵扰大唐边境的愤慨,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我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不同之处在于:结合注释“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可知,“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诗人痛斥了吐蕃多次冒犯大唐天威,表达了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诗人忧国忧民,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表现了诗人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 (三)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18.示例:①坚韧不拔;②长幼尊卑;③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写苇茬子“不畏严寒”“努力穿透初春冰封的土地”,展现出顽强的品格,可填“坚韧不拔”。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②由“哪怕花甲老者,见了辈分高的年轻同宗,也要尊称长辈”可知体现的是“秩序”,可填“长幼尊卑”。长幼尊卑:指辈分大小,地位高低。 ③“常年离散在大湖上的人们,特别强调这一特征”可见“秩序”的观念深入人心,根基牢固,可填“根深蒂固”。根深蒂固:形容基础牢固,不容易动摇。 19.示例:湖味,对微山湖上的人家来说,不仅代表着湖中的丰富物产,也代表着独特的文化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在“人家”后面加上“来说”;递进语序不当,改为“不仅代表着湖中的丰富物产,也代表着独特的文化品格”。 20.示例:①原句“是亲情的维系,是祖籍的线索”是整齐短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形象生动。②原句将“无关江湖之远”置于句末,语意完整,能够起到突出强调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这是亲情的维系,是祖籍的线索,无关江湖之远”,其中“是亲情的维系,是祖籍的线索”采用两个“是……”字句,句式整齐,富有韵律;三个句子都是短句,显得节奏明快,生动形象;两个“是”字句在前,“无关江湖之远”在后,强调了“秩序”的价值,突出了“无关江湖之远”。 而改句“这无关江湖之远,而是起到维系亲情、寻找祖籍的作用”都是散句,韵律感和节奏感不突出,而且“这无关江湖之远”在前,缺少了韵味。 2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材料从几个重点阐述了这个时代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更利于青年人的成长,这个时代为青年人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这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括号里文字应是承接句、总结句、主题句,主语为“时代”,排除C项;AB项不合主题。 22.①青年才会好 ②在物质条件上 ③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上句“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说的是时代和青年之间的关系,所以“国家好”是青年好的前提条件,可填:青年才会好。第②处,根据分号后的“在人生选择上,从……到……”可知,此处句式应与其相同,“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这是讲物质条件,可填:在物质条件上。第③处,此处与“中国青年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为并列关系,故句式应相同,“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是说人生舞台更广阔,可填: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孔子的话强调人要有所畏惧,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即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这也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畏天命,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因为顺之则吉,逆之则凶。畏大人,是对有德有位者的敬畏,因为他们负责治理国家,位高权重,维护着社会的秩序,稍有差错,便会祸及百姓。畏圣人,是因为圣人的话具有万古不易的道理,指出了人生应该遵循之道,违背了就会有灾祸,足以使人敬畏。这里的“畏”不是畏缩不前,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倡导人要有敬畏精神,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走得快。所以,这个世界很多事物和规律都值得我们去敬畏,心存敬畏,就不会为所欲为,不会道听途说,懂得凡事适可而止,懂得如何取舍。材料中“生活中,常有人说要有无畏的精神”,强调的是人应该勇敢,不怕困难。我们应该勇于突破和创新,应该为了承担责任勇往直前。其实,“畏”和“无畏”都有不同层次,二者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写作时也可综合立意,既要有所畏惧,也应具有无畏的精神,有所畏惧让我们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无所畏惧,让我们成为生活中的勇者,二者结合能让我们做一个无畏的君子。 写作时,如果论证应该具有无畏的精神,则可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畏”与勇往直前的“无畏”形成对比,以充分的论证人应该具有无畏的精神。也要结合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充分说理,如列举文天祥的事例,文天祥面对强大的元军,毫无惧色。为了守卫自己的国家,起兵抗元,从容殉国。“人生自古谁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即使是远离故土,沦为阶下囚,他也毫不畏惧。 立意: 1.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生命。 2.国家强大需要有无畏的精神,不惧困难险阻,不惧强敌压境。 3.做一个心存敬畏又能勇往直前的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