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而以兵取之,可乎?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论古 武王非圣人》) 材料二: 《东坡志林》云:“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至孟轲始乱之。使当时有良史,牧野之事,必以弑书。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可谓至论。然予窃考孔子之序《书》,明言伊相汤伐桀,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武王胜商杀纣,各蔽以一语,所谓六艺折衷,无待于良史复书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 汤武之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王之A时B诸侯不求C而自至D是以受E命F称王G行H日天子之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意,指表达自己的用意,与现在所说的“点头致意”中的“致意”并不一样。 B.神器,指帝位,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含义相同。 C.死,指为此而死,与《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中第二个“死”用法相同。 D.行将,指即将、将要,其中的“行”与“感吾生之行休”中的“行”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孟子肯定武王因纣王失去民心而出兵讨伐的合理性,孟子的态度与孔子称许尧舜、恪守君臣秩序的态度不同。 B.苏轼认为优秀的史官写史书会根据历史如实记录,文王会被记录为凭借德行让诸侯归心而行天子职事,武王会被记录为以臣弑君而称王。 C.苏轼通过例举荀文若辅佐曹操一事,赞许了荀文若有和文王一样以仁义得天下的理想信念,批评了曹操如同武王一般谋反称王的行为。 D.苏轼认为弃疾自缢之举符合孝道,通过比较,进一步说明武王清楚武庚必定会为父报仇,封赏武庚不过是为日后平叛减轻道义上的负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 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5)材料二中,洪迈为何肯定《东坡志林》中的那一段话?体现了洪迈怎样的历史人物评价观?请根据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2)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5.(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句子是:“ 。”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 , ”两句,描写了黎民百姓和士大夫都持反对意见的现象。 (4)《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 。”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5)《诗经 邶风 静女》中集中笔墨写男子对女子的印象,并写出约会地点的两句是:“ , 。” (6)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 , 。” (7)《登岳阳楼》中“ ,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泪流满面的哀伤。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 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160年前,发明地铁的英国人查尔斯 皮尔逊恐怕很难想到,一个解决交通难题的“脑洞”,竟能推广到全球。在那个工商业急速发展的年代,大量人口涌入伦敦市中心,满街的马车将城市围得①_______,于是地铁作为一个大胆的建议被提了出来。历经多年的论证,政府终于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建设。地铁通车当天就有4万多名乘客②_______,来体验这种新奇的交通方式。在此之后,地铁更是以③_______的速度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重塑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 对中国人而言,四通八达的地铁更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通车,轰隆向前的不仅是穿行首都地下的仪式感,还寓意着新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几十年后,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承建他国城市的地铁,当制造、使用盾构机成为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当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地铁设备的代名词,作为一种新技术想象的地铁持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7分) 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衣非常小,常栖息在户外的裸石之上,如果不细心观察,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然而,就是这微小冷门的物种,却有人甘愿终生以此为志业。这就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创者魏江春。 人不理解,①_______,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在2005年的时候,欧洲宇航局就做了一个地衣的太空试验,把地衣带到太空上之后,经过了十五天的真空、失重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让科学家特别惊讶的是,②_______,而且还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眼下,魏江春也在向国家积极申请,把地衣带到太空去,做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试验。魏江春指出,地衣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概念。用地衣来治理沙漠,这无疑是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无穷尽的想象。 在地衣研究这条漫长的路,需要几代人去努力探索,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好在当下中国的地衣学,不再是魏江春一个人的孤勇探索。我们有了专业的科研团队,有了更多敢于攻坚克难的后生加入,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江春用一辈子的时间,将一个荒芜的学科培育成硕果累累的良田、焕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回首一生,他凝缩的不过这样一句寻常话:“人要与人为善诚信在,平等待人和为先;做学问要勤于思考多实践,勇于探索求发现。”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