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11-10 16:29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杜牧在诗中写了“角声”这一意象,请分析这一意象的特点及作用。(5分)
2.后人称此诗“纯乎写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杜牧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 诗人登九峰楼,于黄昏时分听到号角声从城楼上响起,“角声”这一意象在百感交集的诗人听来是孤独的、凄厉的。写“角声”意象的作用在于以寂静旷漠处的号角声渲染凄凉黯然的意境,烘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复杂的情感。(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诗人用“孤起”来形容“角声”,“角声”本无孤独之说,但黄昏时分于空旷处听到,却也引起了诗人内心诸多感叹,因此答题时要抓住“孤起”与“百感衷来”分析“角声”意象的特点,占2分;意象的作用在于营造意境、烘托心境、引发情感,因此要从意境、心境、情感三个角度答题,各占1分。)
2. ①诗歌描写碧山芳草,寄寓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②杜牧以目不见睫喻指张祜不被人赏识,又称道张祜诗艺高妙,有道在身,无须他求,写出了对张祜的同情与安慰,更表达了赞赏之意;③诗人称颂张祜清高豁达无人能及,以上千首诗篇蔑视权贵利禄,表达了诗人对其无限推崇与敬仰之心。(此题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诗句内容是思想情感的依据,答题要包含诗句内容分析及诗人思想情感的归纳,每答对一点得2分。)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以寂静旷漠处的号角声渲染凄凉黯然的意境,衬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复杂的情感。
B.颔联承上碧山芳草之景物,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
C.颈联议论,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转为安慰对方。这是富有理趣的画龙点睛,直接点明写作目的,成了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中“千首诗轻万户侯”一句,采用对比手法。将“千首诗”补足“万户侯”做对比,突出前者轻,而后者重,从而巧妙地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
E.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描写碧山芳草,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A项写“角声”应为“烘托”的手法,C项“直接点明写作目的,成了本诗的诗眼”错。本诗的“诗眼”是首句“百感衷来不自由”。D项,误解诗句意义,“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本句写出了他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科举封侯的不屑。从而表达对张祜这种清高豁达精神的盛赞和敬重。)
2.①诗歌寄寓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②杜牧以目不见睫喻指张祜不被人赏识,又称道张祜诗艺高妙,有道在身,无须他求,写出了对张祜的同情与安慰,更表达了赞赏之意;③诗人称颂张祜清高豁达无人能及,以上千首诗篇蔑视权贵利禄,表达了诗人对其无限推崇与敬仰之心。


赏析
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堪为抒情名篇。
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也无非为了映托感情。第一句用逆挽之笔,倾泄了满腔感喟。众多的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已经难于控制了。“角声”句势遒而意奇,为勾起偌多感叹的“诱因”。这一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时流甚远。一样的斜阳画角,用它一点染,气格便觉异样,似有一种旷漠、凄咽的情绪汩汩从行间流出。角声本无所谓孤独,是岑寂的心境给它抹上了这种感情色彩。行旧地,独凭栏杆,自然要联想到昔日同游的欢乐,相形之下,更显得独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来,抒发别情。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夹道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诗人正是利用这种具有多层意蕴的词语暗示读者,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来,思致活泼,宛转关情。
五、六两句思笔俱换,由抽绎心中的怀想,转为安慰对方。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变。
七、八句就此更作发挥。“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补足“谁人得似”句意,大开大合,结构严谨。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没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
此诗为抒情佳作,气格清高俊爽,兴寄深远,情韵悠长,恰似倒卷帘栊,一种如虹意气照彻全篇,化尽涕洟,并成酣畅。这种旋折回荡的艺术腕力,是很惊人的。它将对朋友的思念、同情、慰勉、敬重等意思,一一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含蓄婉转而又激情荡漾。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张潮《商调·黄莺儿 赠燕》阅读答案赏析
罗隐《桃花》阅读答案
杜牧《江上雨寄崔碣》阅读答案
《送李端》《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梅尧臣《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