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阅读答案,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8-06-25 10:24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泌①
天池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恨奋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②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③,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④。三拊当时顽石⑤,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程进(1164-1242),南宋词人,辛弃疾好友,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②多景楼所在的京口(今江苏镇江)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时二山屹立在长江之中。 ③《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此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④士雅是祖逖的字,刘琨是祖逖的好友。④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相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词的开头两句,写天地本来没有边际,是谁将南北分开? 一个“本”字,传递出词人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而强烈。
B.这首词一、二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三、四句写出词人因南北分裂、中原沦丧而“恨”,明确地回答了 "南北竟谁分”的问题。
C.上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比作“水晶盆'写出了长江被金、焦二山点破、不复完整的视觉感受。
D.下片写登楼而望.看到祖逖北伐时冶铸兵器的旧迹;入寺而游,拍打相传诸葛亮曾坐过的顽石,词人追拥历史,用典抒情。
E.词的下片结尾两句,描绘了孟夏时节的一场大雨,洗去了北方昏结的尘沙。既点明时令,又以景结裔,含蓄蕴籍。
16.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B、E(B项“明确地回答了……问题”错误,三、四句并不是对一、二句问题的回答;E项“描绘了孟夏时节的一场大雨,洗去了北方昏暗的尘沙”错误,结尾两句是想象。)
16.①对国家分裂、中原沦丧的无限悲慨。词人站在多景楼上,北望中原,想到沦丧的故土,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悲愤。 ②对抗金志士的期盼和对北伐中原的热切渴望。下片“止欠”,突出词人对抗金志士的期盼;“正须”,突出对北伐中原的热切渴望。③对荡尽敌寇、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上片写词人愿借得鞭霆之力,将金人驱逐回家,突出词人抗金的决心;下片用祖逖、诸葛亮的典故表达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决心。④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上片“谁分”一句,尖锐发问,下片“止欠”一句,指斥统治集团中无一个心系统一大业的英雄,都把矛头指向了当朝统治者。
(共6分;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其中第②、③点分号前后答出任一方面即可得1分;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文章标签:   中原   长江   登楼   昆仑   多景楼   天池   孤山  



相关阅读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杜睿《登金山寺塔》阅读答案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
咏史怀古诗与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