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9-05-14 09:32
后秋兴之十三
钱谦益①
海角崖山②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③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④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注]①[钱谦益]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崇祯初官至礼部侍郎。此诗作于明亡之际。②[崖山]亦名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地势险要,为扼守南海的门户。南宋末,陆秀夫背着帝赵昺于此地沉海而死,南宋彻底灭亡。③[鱼腹]《楚辞·渔父》中载,屈原不愿以洁白之身“蒙世俗之尘埃”,投江自尽。④[海槎chá]用来渡海的木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到崖山这个极具历史参用意义的地点,再用“也不”二字,写出了大明王朝覆灭的残酷现实。
B.颔联直抒胸臆,抒发亡国之痛。先点明“非汉帆”,再强调“是胡笳”,写出了清兵南下,江山易主的变局。
C,本诗大最运用典故,比如陆秀夫、屈原等的典故,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
D.尾联写国破家亡,以嫦娥奔月不得复归,只能独倚圆月在桂树下哭位,寄托诗人惆怅惋惜的感情。
15.有人认为本诗“用词十分精妙”,请指出颔联中两个精妙的词语:并分析其妙处。(6分)

14.D(“惆怅惋惜”有误。尾联表达出桂王已死,故国不再的意思,寄托诗人走投无路的心情。)
15.“更无”“况有”两词用得十分精妙。(2分)紧承首联,进一步指出不仅“海角崖山”等偏远荒凉之地不再归“中华”所有,连投江许国、泛海避难也不可得。即便是想效法屈原投江以证明清白,可连自杀都找不到一块属于自己祖国的地方,更别说泛舟海上去做个避世的隐士了。这是何等的不幸与可悲,其悲尤超,古人。(2分)层层深人,深化了诗人对国家灭亡的伤痛之情。(2分)(本题为炼字题,应紧抓诗中最高表现力的词语,并从描写、抒情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时伤世的抒情诗。
首联,“寿角”,本指伸入海中的狭长陆地,后常指偏僻、荒远之处。“崖山”,亦名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此地即南朱求陆秀夫背负帝赵昺(bǐng)沉海之处。“一线斜”,形容海角、崖山细长如线。这两句是哀叹永历政权的覆灭。永历政权的主要根据地是在西南地区,地理上距高中原地区比较远,但是就这么一个荒凉、偏远的地方从此也不再属于“中华”了。
颔联,《楚辞·浊父》中记载,屈原不愿以洁白之身“蒙世俗之尘块”,而“中赴湘流,郑于江鱼之腹中”。此两句意为今日忠臣志士即便是想效法品原投江以证明清白,可是连台杀那找不到一处属于自己祖国的地方,其悲尤超过古人。后期痛恨清军已控制了原属未明王朝的海城,
颈联,这两句尤为沉痛悲切,可以说是其痛恨在心,市其哀则在骨。明朝归于灭亡,而清代之一统天下。“吹戏日月”意即只悼明朝,因”日”和“月”,两字合在一起即是“明”字。“胡临”,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象征清军的军事力量。清树一就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任何人都无力回天了,而对这样或酷的事实,诗人的心情是何等的沉情与悲哀。
尾联,是诗人在悼思、追念桂王之死。“桂花”即指桂王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原为桂王,“嫦娥”为诗人自喻。如今桂王已逝,故国不再,江山易主,只制老臣悲情交加,慢血凝碧。
诗中所抒发的故国之恩,黍黎之情。钢驼之感,无不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文章标签: 桂花   嫦娥   故国  



相关阅读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
杜睿《登金山寺塔》阅读答案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阅读答案及翻译
咏史怀古诗与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