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4-04-20 18:08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
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  牧:             李清照:        
【参考答案】
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鉴赏】
题乌江亭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乌 江 
1126年,女真贵族侵略者长驱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中原大好河山沦入敌手。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不仅不思抵抗,反倒仓皇逃命、忍辱偷安。面对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满含着家仇国恨,诗人痛心疾首,吟出了这悲愤慷慨之歌。
  李清照的词以白描见长,但在诗中却颇喜欢用事。她一向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才情过人。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她在诗中往往能十分自如地借古人古事以议论时政、品评人物、抒发感触、寄托情怀。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里,诗人巧妙而灵活地借用了两个典故,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问题。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屈原在《九歌·国殇》中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清照认为,人活着应该于国于民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一个杰出的人物;死也要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们一样,做鬼中的英雄。这是诗人久郁心中的激愤之辞,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有力地表达了这位山东女诗人、同时也是中华儿女那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理想。短短两句,语虽浅近,却寓意深永,发人深省。八百余年来,始终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为人们所传诵不绝。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追昔抚今,感触万端,不禁想起那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来。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为刘邦击败。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时,项羽冲破重围,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眼看追兵将至,乌江亭长停船于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还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也足以为王了。请大王急速渡江,不然汉军追来,就无法渡过去了。”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当年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仍旧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责备我,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毅然自刎而亡。诗人说:直至如今,还让人想念项羽,敬佩他那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他生为人杰,死亦刚烈,宁可自刎乌江,也不苟且偷生。而当时的赵构集团面对金朝贵族统治者的入侵,却是贪生怕死、懦弱无能;先是仓皇南渡,逃窜于残山剩水之间,旋又在临安正式建立起南宋小朝廷,从此苟安江左一隅,过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丝毫不以光复为念。两相对比,其品格、其灵魂之高下美丑,不也就不言自明了吗?可见,诗人正是要借着对项羽英雄行为的崇敬、赞美,对高宗一伙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进行深刻的揭露、尖锐的嘲讽和无情的鞭笞!
  李清照的诗才早已为当时的诗坛所器重,他父亲的好友张文潜在为其父写的墓志铭中便指出:“长女清照能诗文。”王灼《碧鸡漫志》也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朱弁《风月堂诗话》也指出她“于诗尤工”。细读本篇,便可知这些评论都不是过誉之辞。诗虽短小,却立意高远,写得感情激越、慷慨动人;通篇貌似咏古,却是处处鉴今;运用古人古事,有如信手拈来,寥寥四句,连用数典,毫无刀砍斧削之痕;全诗语言浅近、明白晓畅、一气呵成。我们读罢诗章,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那慷慨高洁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领略到诗人独到的艺术功力。
  靖康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把诗人推向了苦难的深渊。南渡以后,她连续遭到丈夫早逝、被诬通敌、战乱转徙中心爱的金石文物也荡然无存等沉重打击,但她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个人的巨痛深哀之中。她以“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气概,写出了这篇不朽之作,真是壮怀激烈,气贯长虹,堪称千古绝唱!





文章标签: 江东   乌江   项羽  



相关阅读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形象及相关题型解答方法步骤及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阅读答案及赏
崔涂《江雨望花》阅读答案
《梅花引·荆溪阻雪》阅读答案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韩愈《宿龙宫滩》《郴口又赠其一》阅读答案

有帮助
(7)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