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李汾《雪中过虎牢》阅读答案附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4-03-09 17:23
雪中过虎牢
李  汾①
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②。
广武山③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
身经戎马心愈壮,天入风霜气更豪。
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④?

【注】 
①李汾:字长源,金太原平晋(今属山西)人,为元好问“平生三知己”之一。②虎牢:战国末期秦国建置,西汉时易名成皋关。③广武山:嵩山余脉。④谢诸曹:指晋谢安及其弟谢石、其侄谢玄。淝水之战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石监江北诸军事,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大败苻坚。

(1)联系全诗,结合注释,说说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此联紧承首联悲壮苍凉之感而来,写诗人空怀济世之志,终不为世所用的孤独寂寞之情。出句引一代名士阮籍为知音,同命相怜,写出了内心的失意悲凉;对句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再做渲染,奔涌的黄河驾驭着这座阻挡着敌兵而又承载着无奈的古老关城,令人生出无限悲壮。                                                                                       
(2)元好问评此诗云:“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高处不减唐人。”请从这首诗艺术风格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这首诗以铺叙起笔,先勾勒出一幅壮丽而苍凉的雪中行军图,而后追思古人,抒发失意之慨,感情基调苍凉壮阔而又深沉。后两联则雄起陡转,气势恢弘,抒发了诗人崇高壮美的英雄气概,展示了诗人的昂扬斗志和铁骨豪情,其狂放之态有如李白,沉郁之风好似杜甫,可谓“高处不减唐人”。

赏析:
欣赏这首诗,不妨从“虎牢”说起。
虎牢,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关口,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西。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射猎于郑,得猛虎而圈之,名其地曰虎牢。公元前571年,晋悼公筑虎牢城。秦置虎牢关。此后,曾有成皋关、汜水关和武牢关之称,历代王朝,无不在此设防。猛虎之威已不复可见,而虎牢之险固却穿越了弥漫的烽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春秋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燕助卫伐郑,郑以虎牢之险战败燕国。汉高帝二至四年(公元前 205~前203)楚、汉相持于成皋、荥阳之间,汉军凭虎牢之固,与楚军抗衡,并迫使楚军议和,划鸿沟为界。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宋与北魏争战于此,宋将毛德祖坚守虎牢200余天,魏不能破,后断宋军粮、水,虎牢始陷。诸如此类,也可在历代的戏曲小说描写中找到例证:最有名的如三国时期虎牢关下群英战吕布,唐代初期李世民对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的统一决战,等等。
之所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一是因为虎牢处于中原腹地,为东西交通之要冲,其二则因为这里北临黄河,南依嵩山,绝岸峻崖,地形险恶,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那么李汾,这位金代末期的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以怎样的心境走过虎牢的呢?
从首联中“行李”、“弓刀”、“行人(即军人)”及颔联的“戎马”等词即可知,诗人所说的“过”非等闲之过,而是军事行动中行军之“过”。自1228年起至1234年,元军大肆犯金,历时六年攻下汴梁。在金朝风雨飘摇之际,哀宗亦带领臣下浴血奋战,誓死社稷。元好问《中州集》与《金史"李汾传》都记载李汾曾做恒山公武仙署行尚书省讲议官,《金史"哀宗本纪》记天兴元年(1232)恒山公武仙杀士人李汾。虽然李汾之死还有某些疑问,但他曾在此期间跟从武仙参加了抗元战争应是没有疑问的,雪中过虎牢,或许就是此时经历。作者应是带着捍卫国土的豪情、立功用世的理想走过这个千年古关的。然而,“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理想之于诗人,常常是咫尺天涯,遥不可及。从《金史》记载来看,恒山公武仙并非忠义之人,他授命于金朝危难之际,然而面对元军,他或投降、或逃跑,全不以国家社稷为念;对同僚下属则妒嫉嫌猜,不仅不能和睦相处,而且动辄杀人灭迹(参见《金史》第八卷武仙传)。为这样一个人作参谋,李汾的豪情与理想也难免渐渐落空了。也许正因如此,诗中的情感才更增添了许多沧桑韵味。
“萧萧”二字为象声词,有的用如风声,如《史记"荆轲传"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的用如马鸣声。如《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在腰。”联系“弓刀”二字,李汾此处显然是化用杜甫诗句,故“萧萧”当为马鸣。马在嘶叫,行李与弓刀时相擦刮,在纷扬的风雪中,兵士们走过了虎牢关口。这便是首联,以客观平实而不失声色的铺叙完成了“起”的任务,勾勒出一幅壮丽又笼罩着苍凉的雪中行军图。
颔联为承,接续首联的苍凉之感一挥而就:广武山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此句的中心,自然是阮籍。《晋书"阮籍传》载: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阮籍为一代名士,空怀济世之志,乱世强保其身。此中失意悲凉,只有同命运者方能心领神会。而李汾于千载之下不失为阮籍知音。《归潜志》中说他“览古今成败治乱,慨然有功名心……为人尚气,跌宕不羁。颇褊躁,触之辄怒,以是多为人所恶”;《中州集》称:“长源素高亢,不肯一世”,“宁寒饿而死,终不作寒乞声向人,人亦以此爱之”。李汾在《感寓述史杂诗五十首》引中则说自己“郁郁不得志”,“以愚忠谬信,获讥于斯世久矣”。终其一生,上书进言不曾见纳,从事史馆不能得志。超人的才华,张扬的个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不能为世所用的孤独寂寞,这相近的身世,使李汾处旧地而思古人,与阮籍惺惺相惜。不独此诗,李汾在其《汴梁杂诗》之四中也曾写道:“谁知广武英雄叹,老却穷途阮步兵”,可见他对阮籍的一份源自于同病相怜、同气相求的特别欣赏与特别钟爱。但是面对永恒的时空,英雄已成过往云烟,只留下一份哀伤与山川同在。奔涌的黄河,控驭着这座阻挡着敌兵而又承载着无奈的古老关城,令人生出无限的悲壮情怀。
然而若一味悲伤下去,便不是李汾、不是豪杰了。所以颔联一转,写道:“身经戎马心逾壮,天入风霜气更豪!”诗人的志向并没有因失意而消磨,却在战火与烽烟中得到洗礼而更加雄壮,天地之气也没有因冬雪而委靡,却在风霜中得以升华而更加豪迈!前一句是诗人自我的真实写照,后一句则以诗人的主观感受折射出一种“有我”的外部环境。正所谓 “南人得江山之秀,北人以冰霜为清”,天,风霜,气,这些自然的景象被赋与了诗人的生命,散发出崇高壮美的光芒和神采。这其实正是李汾人格的缩影:不只是面对战争,在生活的种种崎岖坎坷中,诗人也始终保持着傲立于世的英雄之气。比如元好问在《中州集"李讲议汾传》中写道:“辛卯秋,(汾)遇予襄城……道其流离世故、妻子凋丧、道途万里、奔走狼狈之意,虽辞旨危苦,而耿介自信者故在,郁郁不平者不能掩。”忧怨与不平是不属于诗人的,是不属于北方高天阔土中的幽并豪侠的。可以说,仅此两句,便足以展示诗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并州豪杰的英雄气概与人格魅力了。
尾联中能迅速吸引并感染我们的自然是“横槊赋诗”几个字了。苏轼《赤壁赋》中写曹操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用意虽然在于人生一瞬、风流俱往,却也将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写得气势磅礴,使人心怀激荡。《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则写道: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槊”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意义被充分神化了。
李汾却说“横槊赋诗男子事”,将这种英雄行为与寻常男子以一种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语气联系在了一起。这恐怕是只有骁勇善战的北方民族才有的理想、追求或自信。这是对横槊赋诗的另一种诠释,也是诗人对人生追求的豪迈宣言。唐朝的李贺虽也曾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一个“何不”,便可说明,在当时的中原地区,这样的男儿并不多见!而在北方,在自信而满怀理想的诗人心中,英雄不是神话,英雄就是自己,就是天地间每一个血性男儿。因此,“征西谁为谢诸曹”一句,似是对理想的拷问,也似是对英雄的呼唤,也似是英雄作出的“舍我其谁”的铮铮回应。到这里,诗人的情怀由开篇的苍凉悲壮,完全转换成了斗志激昂。铁骨豪情与雄关古道相得益彰,相映相照,使幽并豪侠的慷慨之气跃然而出、力透纸背。
如果说前两联以铺叙起笔,间以抒情,虽深沉壮阔而不失蕴藉,显示出对中国诗歌正统的学习与发扬;那么后两联则粗犷豪迈,酣畅淋漓,北方民族文化的特质一览无余。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悠久深厚的汉族文化与勇武雄壮的女真精神的巧妙结合,二者相融相涨,相辅相成。
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对仗工整,叙议相生,气势恢宏。这也是李汾七言诗的普遍特征。比如:“飘萧蓬鬓惊秋色,狼藉麻衣涴酒痕。天堑波光摇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汴梁杂诗》);比如:“石马嘶残人事改,劫灰飞尽海山平。唯余太一池边月,伴我骖鸾上玉京”(《上清宫》);比如:“十年道路双蓬鬓,万里乾坤一草亭。八月崤陵霜树老,伤心休折柳条青”(《陕州》)等等。在纵横古今的笔触下,在感动天地的情怀中,诗人狂放有如李白,沉郁更学杜甫,为自己在金末诗坛上赢得了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正如元好问所说:“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高处不减唐人”,“同辈作七言诗者,皆不及也。”
金代末年的诗坛,学唐之风大盛,李汾也是其中之一。从这一角度来说是他深得唐诗壶奥的。另外,李汾诗之所以具有上述风格,自然也与滋养他的北方文化基质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骑马民族的自由奔放、粗犷豪迈,时刻流淌在诗人的血液之中,让他保持着刚健的品质和澎湃的激情。
李汾曾在《陕州》一诗中说:“李白形骸虽放浪,并州豪杰未凋零”。这不仅是诗人略显狂傲的自我称许,其实也是诗人对金末诗坛的一个真实写照。他揭示了金末诗歌与唐诗的关系,也展示了金末诗坛后继有人的喜人景象。在金代末年,除了元好问,我们还能看到李纯甫、李汾、雷希颜、李经等很多诗人,欣赏到“铁马秋风塞北”的壮阔景象与“重乎气质”、“词义贞刚”的诸多好诗。





文章标签: 古诗考题  



相关阅读

《梅花引·荆溪阻雪》阅读答案
崔涂《江雨望花》阅读答案
韩愈《宿龙宫滩》《郴口又赠其一》阅读答案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阅读答案及赏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形象及相关题型解答方法步骤及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