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翻译: 曾在南山下种豆,却被风雨打落。辛苦一场,收到的只是一把豆秆,用什么充饥呢! 注释: [1]碎荚落风雨:细嫩的豆荚在风雨中凋落。碎:细。 [2]萁(qí):豆秸,豆秆子。 [3]釜(fǔ):锅。 ①南山:虚拟地名。《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诗意本此。 ②荚——豆角。此句是“风雨落豆荚”的倒置。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历任州县属官。中年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他反对西昆派内容空洞、语言晦涩的诗风,对宋诗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他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他的不少诗篇含蓄深刻、平淡朴素、清丽闲雅。不少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但也有作品流于平而无力、淡而无味。有《宛陵先生集》。 赏析: 这首小诗叙写了农民的劳而无获。南山种豆的艰辛、风雨催落豆荚的无情、农民没有收成的无奈、无粮下锅的辛酸尽包蕴于短短的四句诗中。而平实的叙写中又分明流露出诗人同情的叹息,及对农家艰难生活处境的忧虑,可谓语短意永。[1] 诗以平易语言,勾划出农民的悲惨生活。此诗与《陶者》是诗人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做建德县(今浙江省钱塘、新安两江汇合处)官时所写,反映出同情民众疾苦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