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躺在纸屏风遮挡的石枕和竹方床上,看书疲倦了就随手抛去,睡一个午觉做一个美梦。 [出自] 北宋 蔡确 《夏日登车盖亭》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 车盖亭:亦称车盖云亭,简称车盖亭。据《安陆县志》载:“址逸在治西北三十里。考青龙潭有石可亭,盖取魏文帝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似为近之。”今考车盖亭俗称凉伞石,位于安陆城西北 15 公里处,与广水平林镇隔河相对。实地考察发现,车盖亭系在红砂石的基础上人工凿成的两层方形石亭,形状颇似古代的车盖。关于此石的传说颇多,其中最著名的说是李白和他的好友元丹丘下棋的地方。据说李白与元丹丘一天沿涢水结伴而行,当船行此地时,见西边岸上有一块大大石,两人棋兴大大发,于是上岸对弈起来。真是棋逢对手,一直到日落西崇山峻岭,仍难分胜负。李拉拉扯扯承受手捡了一块石头把棋盘压住,俩人飘然而去。李拉拉扯扯和元丹丘走后再也没来,这块小石头也慢慢同底盘上的大大石头长在一起,所以后来有人称此石为“太白棋”。车盖亭造型奇特,吸引了历代游人士子、墨客骚人。 译文1: 夏日在亭里纳凉,躺在纸屏遮挡的竹方床上,头枕着石枕,翻看着诗书,感到有些困倦,随手把书一丢,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醒之后,感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烟,不觉莞然独笑,忽然听见江湖上传来阵阵的渔笛声。 译文2: 纸质的屏风,石头做的枕头,床是竹子的,看书觉得有些疲惫,随手将书抛在身边径自做午梦去。醒来感到精神一振,独自莞尔笑出了声,这时候从亭子外的江上传来几声渔笛,我此时的境遇像是《楚辞*渔父》里的那样吧。 译文3: 隔着纸屏风我枕在石头枕上,和衣卧在竹床上看书,倦意侵来,随手把书抛在身旁沉沉睡去。长长的一个午觉醒来后,觉得身体轻松多了,自己不禁出声微笑起来。耳边传来零星的渔笛,那应该是沧浪江上的渔民们在打鱼吧。 赏析: 蔡确于1059年(嘉祐四年)中进士,1082年(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年间(1086—1094),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今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此其第三首;《尧山堂外记》载:“时吴处厚笺注以闻,其略云:五篇涉讥讽。‘何处机心惊白马,谁人怒剑逐青蝇’——以讥谗谮之人;‘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的另一首诗说:“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里,卧展柴桑处士诗”就是对他那种官冷事闲生活的写照。不过,它没有这首诗写得委婉深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却要“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二十许时,家苦贫,衣服垢蔽。”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官位骤升,后来突遭横祸,谪居此州,这如同大梦一场。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这是作者《夏日登车盖亭》十首中的一首。作者因为写了这组诗接连几次受贬。但这首诗并没有太深的含义,只是写作者在水亭纳凉时的一种感受。他高卧水亭,酣然入梦,醒后听见数声渔笛,认为自己的闲逸与渔家的身居江湖已很接近,所以独自发笑。诗中的“手倦抛书”,形容入睡情态,“睡起莞然成独笑”,写睡后悠然自得的感觉,特别是独自哑然失笑,都写得形象入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