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练习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5-01-20 11:27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答题示例1   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分)(2012邯郸一模)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参考答案】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步骤一)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步骤三)(景物,“秋色”“夕阳流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答题示例2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5分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步骤一)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步骤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3: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2012年衡水冀州模拟)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参考答案]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3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3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  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答题示例:1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答题示例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2012邯郸一模)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参考答案]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前后各3分,前为“直抒胸臆”1分,感情2分;后为“拟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感情2分,共6分)

答题示例:4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012 银川一模)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参考答案] 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答题示例3:“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5分)(2012河北冀州模拟)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参考答案] “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1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答题示例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步骤一)。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凄怆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参考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答题示例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参考答案】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答题示例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  
答题示例2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山行即事     宋·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参考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
小结:语言分析法——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表现景象②
                             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突出主旨④
                            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
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2012银川一模)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参考答案]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2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3分)
答题示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1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路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答题示例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思路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答题示例2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参考答案】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知时节……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眼见与想像)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九种模式:根据具体问题作答
答题示例:8.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5分)
9.词人为什么“闲却传杯手”?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点绛唇(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乱鸦啼:暗喻小人的飞短流长。
【参考答案】8、此人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静到动(2分),描绘了一幅新月悬空、山悬北斗、夜静江寒、梅影横窗人不寐的景象。(3分)
9、此人“闲却传杯手”是因为“归兴浓于酒”。(2分)全词表达了词人面对蜚短流长的仕途心生厌倦,(2分)渴望归隐家乡,乐守田园的思想感情。(2分)
答题示例2 :(石家庄质检二) 8.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过融上人兰若①
                                              茶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参考答案】8.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3分)
9.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分)
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分)(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
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