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步骤之景物形象类试题练习及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5-05-25 22:19
诗中景物意象有四种:
①画面意象:即诗人所见之景,通过众多景构成意境表达情感。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景物。要多品味揣摩。
②传统意象:即由于经常在诗中出现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通过特定意蕴表达感情。如“杜鹃”“流水”“月亮”等。要多积累记忆。
③比喻意象:即在诗中具有比喻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本体形象化传达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要由喻体知本题。
④象征意象:即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景物人格化表达感情。如咏物诗中的被咏之物。要由物思考人。
考点突破
【常见题型—】意境分析题
(一)设问方式梳理及: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某几句诗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点出描写手法。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题型二】意象特征分析型
(一)设问方式梳理
分析某意象的特征。
概括某意象的形象特征。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意象特征。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特征。(概括题此步骤省略。)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意象特征分析三关注:
一关注:诗人用来修饰描述意象的词语。
二关注:意象本身的自然属性。
三关注:诗人描写意象的修辞及衬托作用的句子。
四关注:意象在诗中常见的表意作用。


【常见题型三】意象作用型
(一)设问方式梳理
某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某意象在诗中的有什么内涵?
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结合诗句鉴赏诗中的某意象。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判断意象类别,概括意象特征。(结合诗句判断是画面意象、传统意象、比喻意象还是象征意象;有什么特征。)
第二步:点出形象的意义。(意象传达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第三步:点出给读者的感受。(画面意象有画面感、传统意象引人联想、比喻意象生动形象、象征意象含蓄凝练。)
第四步:分析意象是否有结构上的作用。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意象作用解题四关注:
一关注诗中意象特征。诗人在诗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诗人情感的。
二关注诗中意象的传统内涵。有些意象是具有传统内涵的,也能表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三关注诗中抒情词句。意象最终是为抒情服务的。
四关注意象所在位置。要从意象所在位置来看其在结构中的作用。

【例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12年高考湖南卷节选)
度破讷沙(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真题呈现】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
【技法示范】第一步,要展开想象把诗句翻译一下。就这首诗而言,这一步比较简单。第二步,要概括诗歌意境特征。诗歌描写的是塞外战场景象,从视野看是壮阔的,从气势角度看是雄浑的;这一步要注意用词准确。第三步,要分析意境体现的感情。这首边塞诗显然是战胜归来,所以是意气昂扬的。而“雁”为传统意象,带有思乡之意。“满碛寒光生铁衣”一句又表现出塞外的苦寒,有艰难之感,所以又有一种“悲”存在,可这种“悲”不消沉,所以是“悲壮”。这一步是比较难的。
【诗歌译文】 在破讷沙沙头大雁正在飞,在?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诗歌赏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破讷沙”是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时而兵戈相拨,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例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13年山东卷节选)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真题呈现】: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技法示范】这里考查的是景象──烟。烟,即雾气、云气。鉴赏第三句,就要关注“比喻”修辞的作用,写云气的颜色“如云白”。鉴赏第四句,要抓住描述意象的词“流”,写云气的动态。联系诗歌的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不难发现这“烟”的意象是与情感一致的。
【诗歌译文】月亮从山石处升起,挥洒下来的光辉照得满溪烟雾腾绕。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打开门,欣赏这夜景,抬头看那深寒的夜空。有谁见过我这等没有家的流浪者,在这深山中孤独的难以成眠。
【诗歌赏析】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是一首描写羁旅情愁的诗作。首联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缥缈。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道: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
【参考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高考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真题呈现】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意象的作用。
【技法示范】第一步:判断意象类别,概括意象特征。诗中的孤舟是穿行于江面的。第二步:点出形象的意义。“舟”是羁旅行役诗中的传统意象,具有表达“漂泊”之感的作用。其“孤”字,表达出“孤独”之意。第三步:点出给读者的感受。引人联想旅途之景。第四步:分析意象是否有结构上的作用。“孤舟”是作者的所在,所以诗中句句有“孤舟”,只是诗歌语言表达的需要,大多时候被隐去了;所以“孤舟”是全诗的线索。
【诗歌译文】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起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的意象,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参考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精炼3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问: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第一)主人公夜深满腹哀怨,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第二三步)
【诗歌译文】 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花儿零落中,不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了。
【诗歌赏析】温庭筠,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抒写思妇的离愁别恨。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开头一句,非但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且不假堆砌,纯用白描,一开口便作恨极之语,“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感。但第二句却紧接着说“恨极在天涯”,则是恨虽千头万绪而所恨之事仅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人久不归来是也。一语道破主旨。接着写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时临照闺中而已。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夜里看月有恨,昼间看花也还是有恨。看花原为了遣闷,但眼前的花却是被风吹落的,看了反倒给自己添了烦恼,只能百无聊赖地凝望碧云。短短几句,就刻画了一位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的闺中思妇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
【参考答案】第一首:友人早已走远,而诗人仍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寒鸦掠过江面也飞远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天际。(步骤一)“悠悠的江水”正象征了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步骤二)
第二首:“宫前水”,即浐水,在大明宫前流过。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见证了历代朝代的兴衰成败和唐王朝的没落。(步骤一)诗人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步骤二)
【诗歌译文】《丹阳送韦参军》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
【作品简析】《丹阳送韦参军》是作者严维描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而诗中江南江北之间的“水悠悠”,正是传达这一深厚友谊的象征。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的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暮春浐水送别》虽同是送别诗,却是借送别来抒“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宫前水”即浐水。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为什么?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诗歌译文】雨雪纷飞的塞外边防,从军的戍卒来到了陇西(在今甘肃东部)。围绕着军阵边上偶尔可以看见狐狸的踪迹,在山脚下也可以看见马匹走过的印迹。天冷得彩旗也似乎又缺乏了颜色,乌云压阵的大地上就连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落了许多。弥漫着的愁绪渐渐浓厚,离别家乡时的路茫茫然已经迷失了。
【作品简析】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人把“旗帜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雨雪曲》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