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意象及相关题型答案方法步骤与练习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5-06-05 22:22
一.意境的概念: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二.意境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3. 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4.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5.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听雨”: 孤独的小楼,作者整夜无法入眠,在那里听了一晚上的雨声
“深巷杏花”: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三.答题规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还要加上“法”。
答题步骤:①指出用什么方法营造了什么意境(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什么方法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思想。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二.问题探究
【示例一】: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一)
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③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
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境),表现了自己结束奔波流离的生活之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示例二】: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①这首诗虚实结合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③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三.
限时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  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       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首联描写一幅苍莽阔大的湘江暮色图:湘江上暮霭笼罩,无尽的芦苇连接旷野。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黯淡心情,也反衬了离人的孤独。
【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形象的把握能力。从首联的“中流”“湘烟”“岸苇”“楚田”等意象可以归纳出诗歌描绘了苍茫辽阔的意境。

四.延伸拓展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五.课时作业
1.阅读并鉴赏这首诗。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问:请从意境的角度分析。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 江 月[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是作者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此前,张孝祥曾两次遭罢官。
问:上阕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略分析。
答:展现的是一幅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诗人驾舟荡漾在宽广的湖面上,迎面扑来和煦的春风;湖边轻柔如丝的柳条,随风飘舞,不时拂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结合全词可发现全词写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以及“我”在这种美景中的活动。意象有“东风”“湖船”“杨柳”,这些景物或“吹”或“过”或“拂面”,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晓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这首词描写了哪些典型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
  答:  描写了风雨、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景物,渲染出凄冷、寂寞、伤感的氛围。(2分)全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以及由景而生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烘托。(2分)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来烘托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拟人”等其它答案,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