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高考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复习总汇(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5-12-24 09:47

【例题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长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6分)
解析】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答案】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例题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题干】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长江千里”“古寺”“疏钟”“银蟾”的存在与金陵的衰亡进行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长江千里烟淡水阔,古寺疏钟回响不绝,天上银蟾圆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衬金陵的衰亡,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上片极写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沧桑,写出了历史的无情。前两句点出金陵的地势特点:长江千里奔来,浩浩荡荡,江面宽阔。以下即从不同的侧面写六朝的销声匿迹。“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记下了这座古城的历史的足音,风靡一时的淫哇低唱已不复闻,只有疏缓的古寺钟声还在,感慨深沉。“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接着从时间上慨叹六朝兴亡变化之速,至此又已过去了数百年。岁月流逝得如此之快,能不令人吃惊吗?“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是从金陵的形迹上看六朝的无影无踪的。改朝换代时进行的战争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华一扫而光,但见天边的月亮仍自管圆了缺,缺了圆。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衬出历史与时间的无情,令人分外感慨。

【例题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题干】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环境,是实写。后两句是作者想象中的明天,是虚写。诗人借助想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更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