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训练试题及答案50例(三)(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03-09 15:30

4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诗歌围绕诗眼“有情”描绘了“风”的形象,结合全诗试作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托物言志,诗人以风喻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在此诗人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2.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继而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4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2.试分析尾联的“愁”的具体内容?(4分)
参考答案
1.全诗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整首诗作者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
2.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预颓;(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②清弋江:在宣州城西。③的的:鲜明的样子。④旆(pèi):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1.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5分)
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
2.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4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困以赠别
窦巩
吴蜀何年别,相逢汉水头。
望多心共醉,握手泪先流。
宿雾千山晓,春霖一夜愁。
离情方浩荡,莫说去刀州。
1.从全诗看,诗人的“泪”因何而流?(6分)
2.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与朋友久别重逢,感慨万千。②与朋友同为游子,思乡情浓。③与朋友刚刚相逢,旋即别离。(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描写了春天早晨雾绕千山、春雨绵绵的环境。(2)作用:①点出了离别的时间、季节和离别的环境气氛。②供托了离别双方内心的绵绵愁情。〈5分.“环境” 1分,“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