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4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①(3分)C ②(4分) 【答案示例】 “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 ③(5分) 【答案示例】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意思是天山雪深三丈,难道是远行的时候吗。“岂是”一词使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情况下仍要戍守边塞的不解,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是说在水乡秋夜风月的美好时光,本非远别的时候。“殊非”一词使用否定口气,加深了诗人不愿离别的感情程度。 附 【注释】 1、黄龙:古代府名,一名龙城。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古为边远之地。 2、天山:唐时称伊州(今哈密)至西州(今吐鲁番及鄯善)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3、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名纺织娘。莎读shā。 4、风催句:意谓天冷了,妇女们赶着抛梭织布,准备过冬衣裳。寒,一语双关,梭寒,心寒。梭,织机上牵引纬线的工具。 【译文】 那骑白马的是谁家小子?原来是黄龙边塞的男儿。 天山雪深三丈,真不是远行的时候啊! 从天春蕙草初绿到秋天野草苍茫,西池上莎鸡鸣叫。 秋天的寒风摧拉棕树哗哗作响,月亮的冷光直入霜房,让人悲伤。 与君离别经年,你当初种的齐眉桃树。 如今桃树枝也已有百余尺,花落以后成为枯枝。 然而还是不见你人影,独自流泪,可有人知? 【赏析】 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以此称颂坚贞的爱情,中含反战情绪。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四句写边塞已入隆冬,积雪很厚,本无法戍边,而边塞儿仍然艰苦戍边。黄龙、天山,泛指边塞之地,并非实指。春惠四句写闺中人从春思念到秋,从中承受了春花秋月,虫鸣草衰,孤独难耐的思念之苦痛。“忆与君别年”四句写闺中人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的思念,以桃树的从幼小到长高、花落、枝枯为见证。这八句中均含岁月流逝,青春易老的悲痛。末二句点明题意。一“空”字饱含绝望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