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
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3-12-04 12:15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西塞山怀古⑴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两句是说,封锁长江险处的铁链,被烧断沉到江底,东吴朝廷只好从石头城中举起白旗投降。史载,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灭吴,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益州刺史王濬造了高大的战船,率水兵八万沿长江而下。东吴造了长长的铁链,将长江险要处拦住,企图阻止战船通过。王濬用粗数十围,长十余丈的大火炬烧熔了拦江铁链,继续东下,直抵石头城下,东吴国君孙皓被迫反缚住自己的双手,抬着棺材向西晋军投降。诗人以洗炼、紧凑的笔锋,在对比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胜败相形,描写生动。诗人意在借古讽今,曲折含蓄地告诫骄奢腐败的唐王朝:六朝覆灭的教训,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同时告诫割据势力:统一事业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割据分裂只能导致失败。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韵译】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