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①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②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①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统治下战战兢兢,随时有罹祸丧命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归家老病而终。 ②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一个徘徊彷徨,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地出现了。 B、颔联“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运用对仗、反衬等手法突出了白燕之白。 C、“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是自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 D、诗人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除了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也是点题升华掀起高潮的结句。 2. 这首诗借白燕主要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答】B 2.【答】自己不与统治者合作,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中,作者极力描写了白燕之白,白燕之白也隐喻其内在品质的高洁。同时作者还为白燕提供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生存空间: 柳絮池塘,梨花庭院。然后又郑重叮咛白燕:赵氏姊妹多忌,千万不要飞进宫里去啊。这寄寓着作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 赏析: 袁凯,字景文,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太祖洪武三年(173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 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一个上下求索,徘徊彷徨,劫后余生,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给诗作铺设下犹豫未决,选择难定的基调。接下来诗作突起波澜,说这白燕在王谢等豪门贵族里也很难见到。作者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一是照应上句故国飘零、人事沧桑之意,二是借典起兴,将一个苏世独立,抱定操守,不为名利所动的“白燕”形象全力推出。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白燕的体态如汉水上空一轮高洁的明月,如梁园隆冬中随风飘舞的雪花,如暮春时节池塘边尽情翻飞的柳絮、庭院内悄悄绽放的梨花。“月明汉水”为白燕开辟了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初无影”的感觉是自己的高洁品性难以被人发现和赏识的急切与惆怅;“雪满梁园”为白燕造就的是磨练意志的艰苦条件,“尚未归”的胸襟是自己知难而进、壮心不已的自信与豪放;“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是自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梨花庭院”为白燕留下的是静静思考的淡淡雅境,“冷侵衣”的心绪是自己人生经历不堪回首的凄苦哀伤。诗人把客观环境之美与人主观世界高洁之美、壮丽之美、理想之美、清峻之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比喻贴切的自然形式美到言志至深的人生境界美的跨越,成就了一朵诗苑中耀眼的奇葩。首联为刘禹锡名句的化用,颈联则直接从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模出,这种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与博喻递进的表现手法相贯通,不仅使得“白燕”的艺术形象清晰丰满;也形成了本诗在意与境的结合上如行云流水、剪裁自如的艺术特色。 梁园即兔园,是汉代梁孝王会集天下文士的大型园林,经常为历代文人引用赞扬;“柳絮池塘”不由让人想起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这是诗人借梁园和谢氏家族人才济济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的确曾被朱元璋麾下众多的人才各显其能打动过,否则怎能有“香入梦”的感觉呢?可是香梦不长,诗人因事遭朱元璋猜忌,不得不假装疯癫,免职回家,侥幸躲过杀戮之劫。“梨花庭院冷侵衣”,暮春时节的诗人,站在梨花庭院内,心中除了孤芳自赏,更有一种被迫远离尘寰的凄楚与清冷。明初朱元璋实行“金樽共相邀,白刃不相饶”的残酷人才政策,让一些有志之士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报负难以施展。原因就是,虽有“金樽共相邀”的诱惑,但“白刃不相饶”的悲惨结局又着实让人感到后怕。矛盾徘徊的心迹通过委婉凄啭的描写,展示了诗人思想的多样性、复杂性。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诗人借赵飞燕、赵昭仪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除了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也是点题升华掀起高潮的结句。表面的理解好像是以赵氏姐妹的相互猜忌来比喻某些文人的相互倾轧,实则是在写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这是一个惊魂未定、劫后余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发出的哀叹,也是对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无言的揭露与控诉,刚好道出了那个时代被耍弄被蹂躏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故尔,该篇一出,便被传诵一时,作者也获得了“袁白燕”的美誉和称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