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明诗鉴赏 >

何景明《雨夜》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5-01-06 11:38
雨  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释】
①笳:一种乐器。  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此诗用字精妙,请在颔联中选择一字加以赏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1)“连”字用得好。秋声与蟋蟀之声相连,可见蟋蟀声之大,足以与秋声比肩。蟋蟀声与秋声都能唤起人的迟暮感,惨然不乐。二者相连,显得自然有深意。
(2)“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原来隐伏地上,到了这微雨之夜,经过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当诗人感觉到“寒色”上来时,他的内心,也完全被寒气浸透了。
2.借景抒情。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再通过最后一联,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二: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通过“雨”“风”“灯”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寒色上梧桐”和唐代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 “秋色老梧桐”同为写景,你认为哪句更好?(4分)
                                                          
【参考答案】
1.疏雨、远风,可见作者于孤寂无奈之际对外界变化的敏感;秋声、寒色,折射出诗人凄清的心境;短榻孤灯与清笳万井相映衬,突显作者落寞孤单之情。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绘,渲染了秋风夜雨的凄清氛围。(2分)表达了天涯漂泊者的乡愁难耐之情。(2分)(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把握,这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景和情、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各有千秋。(1分)同是借梧桐写秋天,李诗因为是登楼赏景,赞美秋天美好的景色,心情较好,所以说梧桐在秋色中慢慢变老;何诗因为是羁旅情愁,借萧萧秋色写孤凄之情,故加重秋色的描绘,说“寒色上梧桐”。(3 分)(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题时应注意从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入手。)


作者: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倡导了明代文学的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

赏析:
这是何景明作品中比较淡雅、清新和空灵的品种。题名《雨夜》,写在一个山野静夜听雨听风听秋声的情景,天涯羁旅,孤灯对影,秋气袭人,怎不引起家乡之思。正是诗人浓郁的乡思,又给这幅雨夜秋思图涂上了更加凄清的色调。雨夜是漆黑的,作者努力捕捉听觉所及的东西,构筑出凄寒侵人的境界,既孤且寂,使美感得到升华。院落寂静,声音不大的疏疏细雨也刺激耳鼓;高处的林木接纳远风,使雨夜声响成为复调;再加入蟋蟀的鸣叫,秋声更有了凄凉的内容:“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唐风·蟋蟀》)下面推出梧桐的“寒色”,其实还是写秋声,因为雨夜是看不见颜色的,只因为雨打干枯梧叶的声音传来,使人联想梧桐由青转黄,带来寒色的通感。抓取有特征性的、容易引起人们伤感的秋夜事物,烘托环境、氛围,在颈联中尤其突出,“短榻”(睡眠难安)、“孤灯”,在自然的音响之外再添上人所吹奏出的“清笳”响遍千家万户,前六句作了铺陈,尾联收束,像助跑后的起跳。此身此夜,孤寂凄苦难以排遣,想重见江东父老就顺理成章了。



相关阅读

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阅读答案附赏析
高启《牧牛词》阅读答案及赏析
杨基《春草》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道源《早梅》“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全诗翻译
杜庠《赤壁》阅读答案附赏析

有帮助
(1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