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萧立之《茶陵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5-02-15 22:35
茶陵道中
【宋】萧立之
山深迷落日,一径窨无涯。
老屋茅生茵,饥年竹有花。
西花无道路,南去赤尘沙。
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
【注】①南宋灭亡后,诗人归隐江西老家,这首诗就写于归家途中。 ②窨:深远。 竹,六十年一花,花后则枯,以为荒年之兆。
(1)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迷”字。一个“迷”字既写出了夕阳西下、山深路远、无处安身的现实之状,又隐喻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无比痛惜,表现了一种心中无主、身归何处的凄苦之境。
(2).诗歌因景生情(借景抒情) ,通过“落日”“老屋”“竹花”“苍茫独立”等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国破家亡后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又写出了自己进退失据、生死两难、无处安身立命的悲怆愁苦 ,表达了禾黍之悲、亡国之痛的情感 。


二: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首联“迷”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分)
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着一“迷”字,形象地写出了丛山交叠,遮天蔽日,夕照惨淡的景象,隐寓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无比痛惜,表达了作者一种心中无主,不知身归何处的迷惘心境。
2:首联、颔联写景,近景、远景结合,画面富有层次,意象苍茫,凝重含蓄,使人顿生茫然若失的沉重感,表现了国破家亡后人民的悲惨生活。此两联写景为下半篇因景生情,表现亡国遗民无家可归的主旨作了渲染和铺垫。颈联由眼前景过渡到写心中事,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进退两难的困境。尾联总摄全诗,表达诗人无处安身立命的悲怆愁苦。
3:1.对宋朝灭亡的无比痛惜;2.不知身归何处的迷惘;3.对国破家亡后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4.生死两难,进退失据的无奈;5.无处安身立命的悲怆愁苦。

【参考译文】:
    极目远眺,只见丛山交叠,绵延无涯。落日的余晖在深山中显得迷离昏花。一径斜出,引导着漫长无尽的征程;老屋茅生菌,饥年竹华,不正是国破家亡的见证!我欲飞升西天,但登天乏术;我欲南下为国奋战,可为时已晚。到如今只有独立苍茫,却不知何处可寻我的故乡!

赏析:
“同是写景,首、颔二联表现手法都不尽相同:一远观,一近视;一深衷托寄,一体物指事;一意象苍茫,一悲惋衰飒;一晦隐沉深,一具体鲜明。两联前后连缀,相辅相成,使画面富有层次,颇具表现力,为诗的下半篇因景生情,最终逼出亡国遗民无家可归之主旨作了渲染和铺垫。……(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既紧扣诗题,又切合实际;虽道眼前景,实写心中事。巧妙贴切,了无痕迹,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诗人进退失据、生死两难的困境,可谓活用典故的范例。……全诗貌似平易,细味之则见艰深;脉络清晰、层层进逼,既有形象,亦兼议论;晓畅似宋调,气骨追唐人,确实有情往兴悲、诗来引泣的艺术效果。”
 此诗写尽遗民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惆怅心态,然“独立苍茫”却超绝横空,于此逆境之中,标出高尚气节。慷慨之气,贯穿全诗。



相关阅读

程颢《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意思及全
许月卿《挽李左藏》“半生懒意琴三叠,千古诗情土
朱熹《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全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的意思及全诗
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