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赵抃《题杜子美书室》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08-18 10:58
题杜子美书室
宋代 赵抃
直将骚雅①镇浇淫②,琼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③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注】①骚雅:骚,指《离骚》;雅,代指《诗经》。②浇淫:指不良风气。③兵火: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8、从前两联看,杜甫的诗歌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5分)
9、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思想纯正:杜诗和《离骚》《诗经》这些雅正高尚的作品一样,能压制不良风气,教化人心。2、艺术精美:杜诗如美玉珠贝,光彩照耀古今,足为典范。3、气魄宏大:天地虽大,也不能将杜诗笼罩其中,可见杜诗的气魄宏大。4、表现力极强:连难以表现的鬼神也被杜诗描绘得无处遁形,可见杜诗描写万物穷形尽相。(每点2分,其中特点1分,说明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2、1、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前两联写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表达了对杜诗非凡成就的赞美。2、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同情。3、对杜甫仁爱无私的伟大情怀的景仰:第六句写杜甫在困境中依然希望造福百姓,体现出对杜甫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天下苍生的大仁大爱的景仰之情。4、对雅道沦丧、世风颓败的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慨叹”):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足见杜甫的艺术精神、高尚情怀没有得到传承,作者对此深感不满与哀伤。(第4点答“对杜甫身后冷清的同情”并恰当分析也可)(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其中感情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赏析
《题杜子美书室》是宋代诗人赵抃在唐代诗人杜甫的书室题写的七言律诗。该首诗提到杜甫在异乡羁留,从正面歌咏杜甫的书室,概括杜甫的诗和为人,本诗撰写难度很大。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书室存留至宋代的可能不止一处,但这首诗说到杜甫在异乡羁留,所指的书室不可能在中原地区。赵抃一生曾三次镇蜀,蜀地社甫遗迹甚多,因此,此诗所题的书室,当属成都草堂,或是蜀地的另外某处。
给杜甫书室题诗,困难在于面临杜甫这样伟大诗人和他的辉煌作品,写不好就相形见绌,落得“班门弄斧”之讥。所以不少作者往往取偏锋,从侧面着笔。但赵抃这首诗却从正面进行歌咏,概括地写出杜甫其诗其人,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诗一开头就用正大的语气,肯定社甫诗歌的崇高地位和光辉成就。径直把杜甫的诗歌比同《离骚》、《小雅》,说它起着压制诗坛淫巧颓风的作用。“浇淫”,既指世风,亦指文风。压制浇淫,可见有辅时济物的巨大功绩。杜甫诗的内容紧密关乎教化,而艺术又极高,累累千章,光照古今。这样,首二句充分写出了杜甫诗的成就。三、四句进而极赞,“天地不能笼大句”言其规模气概横绝六合,“鬼神无处避幽吟”,言万类在其笔下都显现形貌而难以逃避。清人仇兆鳌曾批评这两句“语意拙滞”,过于苛刻,在评价这两句时,应该放在全篇中加以考虑。这两句如出现在诗篇开头,则不仅显得拙滞,而且显得空疏。但有一、二句作铺垫,这样赞扬却不显虚泛。若换上其他工巧一些的句子,便有可能伤于纤弱而没有这样庄重。
杜甫一生的经历和他的思想与创作有他自己的特点。诗在完成对杜甫的总评价之后,揭示了这种特点。“几逃兵火羁危极”,概括他在安史之乱中所受的乱离之苦。“欲厚民生意思深”,则归结到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精神。这一联写出杜甫异于其他诗人的地方,造语朴实,而用意颇深。身陷乱世,却仍然抱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而危险之极的遭遇,则又使杜甫对人民的艰难有更深切的体验。宋代一般文人喜欢强调杜甫“每饭不忘君”,赵抃重在赞扬杜甫的“欲厚民生”,这是他见识超卓的地方。可能正是由于有这种卓见,他觉得世上真正了解杜诗深意、堪称杜甫知音的人并不多。“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这两句是说,作者在杜甫的书房和遗像前瞻仰凭吊,体味杜诗的广博和“欲厚民生”的深意,颇觉要真正成为杜甫的知音并不容易。而作者自己则隐隐然有以知音自居的意味。这一联作为全诗的结尾。因点出“茅尾一间”收归到诗题的“书室”,因有谁是知音的诘问,而把诗意向深远处再拓开一步,对于这首诗的圆满完成,颇关重要。但它不是凭空添缀得来,而是水到渠成之笔。“茅屋”乃杜甫逃难羁留之所,在第五句即已伏下根子;关于知音的诘问,近则由“意思深”生出,远则可追溯到首句“《骚》”、“《雅》”和“浇淫”的斗争。正因为有“浇淫”的世风和文风,使许多人沉溺其中而不自知,因而作者“谁能深知《骚》、《雅》,作杜甫知音”的慨叹,也就不是凭空而发了,可见全诗首尾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这首诗把对杜甫总括地评价和推许置于前半部分,一开始就高占地步,显得气格非同一般,然后由高处倾注而下,至结尾发为概叹,遂更显得深沉有力,在内容和篇章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



相关阅读

王禹偁《泛吴淞江》古诗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诗翻译
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
晁冲之《感梅忆王立之》“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
黄伯厚《泊舟》“片帆寂寞绕孤村,茅店惊寒半掩门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配图及翻译赏
朱熹《偶题》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