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其一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 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鱼船。 其二 桃李无言一再风,黄鹂惟见绿葱葱。 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 注释 ⑴寺斋:指黄庭坚在汴京时的寓所,即池寺内的斋房。 ⑵“小黠”句:即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的是庄周欲用弹弓打一鹊,但发现一蝉卧在树上,螳螂在其身后准备捕获它,但见鹊又想捕螳螂。见《庄子·山林》。黠(xiá):狡猾。小黠大痴:好弄小聪明而实际上很愚笨。语出唐韩愈《送穷文》:“驱我令去,小黠大痴。” ⑶“有馀”句:语出《庄子·秋水》:“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惜心。”夔(kuí):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神兽。蚿(xián):有百条腿的虫子。“有馀不足”即《老子》中“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字面之意。 ⑷退食:公事办完回家吃饭。《诗经·召南·羔羊》:“自公退食。”原指从公家减膳,指节约。《北史·高允传》:“﹝司马消难﹞因退食暇,寻季式,酣歌留宿。”北窗梦:语出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⑸风:《黄庭坚文集》《山谷集》作“春”。趁鱼船:一作“桃李船”。 ⑹桃李无言: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赞》:“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指桃李结果,人家多来采摘,因此树下成路。这里指桃李的花。 ⑺绿葱葱:一作“绿匆匆”,指很快地成了绿阴。 ⑻“人言”句:《汉书·主父偃传》:“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 ⑼傥(tǎng):同“倘”。 参考译文 其一 从螳螂捕蝉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小聪明,什么是大痴笨;从夔怜蚿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有余与不足是相对的。我办完公事回家吃饭之后,卧于北窗之下,恍然入梦,梦中我随那渔船,趁着一江风月,渐渐远去。 其二 纵使春风不停,桃李依旧无言,花事褪去,绿树已然成阴,可以看见树上的黄鹂鸟飞来飞去,鸣于其间。台谏之上议论纷纷,但十之八九都是深文罗织,看到此情此景,倘有江船路过,我真想也乘船顺流而去。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作于元祐四年(1089年)春,是黄庭坚在寓所睡起后的杂感。当时黄庭坚在史局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任渊注:“后诗云:‘桃李无言一再风’,盖春时作。又有‘人言九事八为律’之句,是时东坡为台谏所攻,求出补外,而山谷亦不容于时,故云。” 元祐时,苏黄等人俱在朝中为官,但党争激烈,苏轼等不断遭受台谏的攻击,无法立足朝廷,黄庭坚亦多次遭议,本应在完成《神宗实录》后迁升,但却依然作著作佐郎,这两首诗就是在此种背景下写成的。 赏析 《寺斋睡起二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处同一题下,均为琐事杂感,但含同一主题,即从中反映了作者的归隐意图。第一首诗前两句化用《庄子》中“螳螂捕蝉”、“夔怜蚿”的故事,说明“小黠大痴”,“有馀不足”其实都是相对的。螳螂捕蝉殊不知黄雀在后,人世中的算计也无异于那些小虫。随后两句即表明了作者的退隐之志,“一江风月趁渔船”,泛舟五湖,逍遥自适。第二首诗以“桃李无言”起,此处即寓指苏轼等人,因为《史记》用它来赞美李广。“一再风”即指他们不断受到台谏的攻击,无法立足于朝,“人言九事八为律”展现了台谏议论纷纷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发出了“倘有江船吾欲东”的慨叹。两首诗在构思上各有特点,一用比喻,一用拟人,即景宣情,托物寄意,借鲜明的形象寓深刻哲理。 第一首诗开头用了两个比喻:“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庄子·山木》:“庄周睹一异鹊,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以叶自蔽)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类,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蝉得美荫是痴,螳螂要捕蝉,比起蝉来是小黠,但比起异鹊要捕螳螂来,螳螂的捕蝉又成了痴,相比之下,异鹊捕蝗螂成了大痴,所以小黠实是大痴。螳螂自以为狡黠去害蝉,实际上为异鹊所害,成为大痴,而异鹊也是这样。“有余不足夔怜蚿”,”夔用一条腿行动,自以为有余,可怜蚿的多足无用,这个怜是可怜。蚿用上百条腿来行动,自以为不及蛇的无足,蛇又自以为不及风的无形,这两个怜是羡慕。这个“怜”字兼有这两层含义,它们在自己看来以为有余,而可怜对方;在自己看来以为不足,而羡慕对方。正说明智与愚的相互角逐。任渊注:“诗意谓巧诈之相倾,智愚之相角,与此数虫何异,得失竟安在哉!”相互倾轧、相互角逐正指封建社会中的派系斗争。这正同杜甫《缚鸡行》所说的“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把这种相互的倾轧与角逐比作鸡虫得失,不值得关心,还是弃置不顾,注目寒江。 下联也是杜诗这个意思。“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鱼船。”这里指从公家下来进食,在北窗下卧,梦见乘着渔船,领略一江风月。即抛开鸡虫得失的倾轧与角逐,注目于一江风月。 第二首:“桃李无言一再风,黄鹂惟见绿匆匆。”任渊注:“桃李(花)一再经风,无复颜色,红紫事退,遽成绿阴。意谓卒卒(猝猝)京尘中,未尝得细见春物也。”“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任渊注:“《汉书·主父偃传》曰:‘所言九事,其八为律。’又《韩信传》:‘高祖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此皆借用。谓世途狭隘,动触法令,宁自放于江海也。” 这两首诗在构思上各有特点,第一首举了两个比喻,以“螳捕蝉”比喻“小黠大痴”,以“夔怜蚿”比喻“有余不足”。但它不是简单的比喻,有辩证意味。而且,这两个比喻又别有寓意,这些寓意又在表面意义之外。像“巧诈之相倾,智愚之相角”,这是言语以外的含意,这就显出构思的深沉。接下来讲“北窗梦”,梦见“一江风月”。这个梦境跟上文两个比喻无关,跟两个比喻的寓意也无关,是抛开两个比喻的梦境。这种抛开的含意又在“北窗梦”里透露。“北窗梦”从“北窗下卧”,“自谓是羲皇上人”来,含有厌弃当时的政治斗争之意,这就同上文两个比喻的寓意相关了。抛开这种政治斗争生活,才有“一江风月”的境界。这里不说“北窗卧”,却说“北窗梦”,又加上一个“趁鱼船”,因为在寺斋北窗下卧,是看不见“一江风月”的,所以加上“梦”字,点明是梦境。加上在梦中“趁鱼船”,才能尽量领略“一江风月”。 第二首的构思也有特色。不说桃李花飞,却说“桃李无言”,用拟人化写法。不说绿叶成荫,却说“绿匆匆”,极言成荫之快。不从作者眼中看出,却从黄鹂眼中看出。这样说就避免了前人说过的话,别出新境。这里的“桃李无言”是从“桃李不言”来的,又稍加变化。“人言九事八为律”,从“所言九事,其八为律”,在诗语中大量化用经史中的语言是黄庭坚诗的一个特点。结语“吾欲东”,从“人言”句来,正由于人言,所以想离开朝廷。元祐三年(1088年),杨康国、赵挺之、王觌声称苏轼“试馆职寥正”的策题发问不当,攻击不已(见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苏轼因而屡次请求调放外郡。他又侍哲宗读祖宗遗训,论及各种时弊,为当权大臣所恨。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就被外放杭州。黄庭坚因亦有离去的意思。这首诗上句两次说桃李花落尽,绿叶成荫,与下面两句说因人言而“吾欲东”,两者表面上无联系。但上面用“桃李无言”与下面用“人言”相对,又有关联。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上疏:“闻班列中纷然言近日台官论奏臣罪状甚多,而陛下曲庇,不肯降出,故许臣外补。伏望圣慈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令尽理根治,依法施行。”“人言”指台谏的攻击,“桃李无言”与苏轼对攻击的不自辩有关。“九事八为律”是指执政者多听从这些谰言,所以苏轼离去后而他也不想留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