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范成大《秋日二绝》“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09-22 22:51
秋日二绝
范成大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⑴不宜:不适宜,经受不了。
⑵沧州:指近水的一带,此处指诗人所见。一说泛指江南水乡之地。
⑶江山:山河社稷。
⑷北客:金人。当时宋金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宋高宗赵构为了讨好敌人,建了可眺望江山的姑苏馆,以接待金使。

诗大意
碧芦青柳弱不经霜,已无那昔日繁茂的景象。无情的秋风无情的霜,把水乡染得一片衰黄。再莫向北方来客频频夸耀——我水乡曾是一派秀丽风光。如今冷云寒水,枯柳残芦,只剩下无限萧瑟无限荒凉。

赏析
《秋日二绝》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秋日》组诗中的一首绝句。这首诗虽然只是描写景物,但以景衬情,表达了作者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系念。这是一首有寄托的绝句。诗中的黄、冷、寒、荒等字,充分写出了秋日的凄苦与萧瑟。
这是一首有寄托的绝句,是范成大《秋日》组诗中的一首。所谓寄托,就是“虽不言正意,而言外有无穷感慨”。
诗人用“黄”、“冷”、“寒”、“荒”等字眼,渲染出郊外秋日凄苦萧瑟的气氛。“莫把”两句,忧国之心融入悲秋之感,秋更迷离,悲更忧愤。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写江南秋天荒凉的景象,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芦苇和杨柳,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加衬托,春天的碧绿和秋天的枯黄的对比是十分强烈的,同时,碧绿又反衬出“荒”来,再加上“冷云寒水”的映衬,就显示出“凉”来。弦外之音就是,这荒凉的江南秋色就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真实写照,枯黄的芦苇和杨柳就是奴颜婢膝,奉迎敌国的朝中君臣,他们根本经不起风霜的袭击,早已变成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了,而这些人偏偏厚颜无耻,居然向“北客”(金人)夸耀起“江南好”来。
林升的《题临安邸》创意与之相同,但写法明显不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得很生动,很感人,很有讽刺的意味,但用意醒豁,所以,在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方面稍逊于这首诗一筹。但林升那一首又非常通俗,有便于流传的绝佳艺术效果,这首诗亦逊之一筹。

赏析二
这首诗借写江南秋景,讽刺南宋朝廷在江南半壁的残山剩水中苟且偷安的现实。起句选用江南水乡特有的景物,“不宜霜”三个字转入对秋景的描绘。对句不直接写芦、柳本身变色,而是写水边地带都给染黄了。画面色彩相互映照、开阔了意境。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则直接奉劝:江南风景宜人,但现在秋色萧条,不宜在向北夸耀了,否则只能使江山蒙受屈辱。诗人化满腔的愤恨为冷峻的揭露,“莫把江山夸北客”显露了宋朝君臣奴颜婢膝、竭力逢迎的丑态。
结句用“冷”、“寒”等进一步显示了荒凉萧瑟之状。“更荒凉”三字使得情和景能够交融。



相关阅读

戴复古《夜宿田家》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南宋诗人汪元量的三首“凤州”诗
寇准《江南春》“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苏舜钦《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
王雱《绝句·霏微细雨不成泥》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