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徐照《分题得渔村晚照》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11-04 19:05
分题得渔村晚照
徐照
渔师得鱼绕溪买,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嗮。
卖鱼得鱼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注:徐照,南宋诗人。字道晖,自号山民。永嘉人,布衣终身,家境清寒,贫病潦倒。
(1)“渔父”是古代诗人经常描摹的对象,不少诗人笔下描写的渔翁都是“烟波钓徒”之类的高人隐士,请你说说徐照笔下的渔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3分)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3分)对本诗的结句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参考答案
(1)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3分)(从“绕溪卖”“系柴门外”和“老妪唤鸡犬”“小儿啾啾问煮米”的叙述中可知)
(2)白描(1分)。通过绕溪卖鱼、小船横系、老妪唤鸡、收拾蓑衣、买酒自醉、小儿因饥饿要饭吃等一系列场景,平实的叙述了渔民打鱼、卖鱼、买醉归家的经历,反映了渔民贫苦的生活。(2分)最后以“白鸥飞去芦花烟”作结,淡淡的抹上一笔傍晚的景象,使得诗篇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渔人卖鱼归来薄酒买醉,结果是全家又要忍饥挨饿。作者借此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同情。(3分)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渔民生活的小诗,全诗没用一个典故。
不知是因为屈子与沧浪渔父的缘故,还是烟波钓叟伴鸥鹭眠蒹蔬的形象本具诗情,渔家生活往往被古代文人所美化,沧浪渔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无可争议的隐逸符号,渔家生活成为隐逸闲适的象征。但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泪酸的渔家生活场景:渔夫打鱼归来,把小舟横系,担渔去溪边的渔市叫卖,柴门外,渔娘手忙脚乱地晾晒着蓑衣,脚边鸡飞狗跳,膝下小儿嘤咛,渔娘回头拍拍小儿的脑袋:“乖仔莫哭,阿爹一会买米回来就有香喷喷的米饭吃了……” 渔夫卖鱼所得买酒后剩一点余钱,一路喝得醉了回家倒地酣眠。小儿子煮饭声声询问米在哪里,白鹤飞向烟雾弥漫的芦花那边。
多么让人泪酸的一幕啊。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义未尽:渔人迎风斗浪一叶漂流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待,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他的小船一定又破又小,说不定还是租来的吧,所以只能顶蓑戴笠浅江浮钓;所得本少,说不定还要层层盘剥;丽日清明还好,遇到恶风狂雨只能空载而归,因此柴扉之内无余米……日日经风斗浪,却不能哺儿饱家,买得一醉,暂求片刻解脱……一幕日常生活之景,寓含了多少渔人的酸辛之泪……
全诗扣题很紧,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暗示的笔墨。如第四句暗示已是晚归,所以渔妇在屋顶晾晒蓑衣。第五句暗示渔人卖鱼得钱极少,他心情极度懊丧,才拼个薄酒自醉。第七句暗示这渔家已经断粮,卖鱼所得的钱也买不上一点米,这才横下心来,让全家去忍饥受饿。这些,都不难想象出来。作者大致认为这样的诗越朴素无华越好吧,所以只在结句用“白鸥飞去芦花烟”淡淡地抹上一笔傍晚的景象,算是给人们一点灵秀之感。



相关阅读

苏轼《倦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范成大《晚步西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严羽《访益上人兰若》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范成大《秋前风雨顿凉》“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
王禹偁《春居杂兴》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赵孟頫《岳鄂王墓》“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

有帮助
(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