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彦博① 不较平嵩与右嵩②,大都亭阁画穹崇。 太行太室③当前后,俱是家山④入望中。 【注】①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出将入相五十余年,为北宋名臣。谥忠烈。有《文璐公集》。②平嵩阁、右嵩亭,均为嵩山上的建筑物。③太行: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大山脉。太室:即五岳之一的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东称太室,西称少室。④家山:家乡。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前两句是说,无需将“平嵩阁”与“右嵩亭”做什么比较,因为二者都是高高耸立、几近苍穹的亭阁。 B.三四句即言诗人登亭阁之所见。在这高亭之上远望,视野为之开阔;有山有水有亭有阁,真可谓人间仙境。 C.诗人站在如此险峻的亭阁上观望,感觉的是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充满哲理的豪迈气概。 D.此诗想象丰富,“画”字使亭阁与苍穹融为一体,“俱是家山入望中”则是“登山则情满于山”的具体写照。 E.本诗以生动的语言咏嵩山亭阁,大笔挥洒,气象雄阔,将诗人所思、所感尽寓其中,带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探析。(6分) 参考答案 14、CE 15、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诗人置身嵩山之巅,风景如画,心旷神怡,不由产生赞美眼前大好河山的愉悦心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眷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与博大深沉的家国情怀。 参考译文 不论平嵩还是右嵩,亭阁大都仿造穹苍的形状。太行太室两山在我身前身后,视野中全都望见自己的家乡。 赏析 《登平嵩阁右嵩亭作》是北宋诗人文彦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文彦博游嵩山平嵩阁右嵩亭后创作的,约作于庆历年间(1041-1048年)。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咏嵩山的亭阁,并由视野中是一片绵延的山峦,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大笔挥洒,气象雄阔。 诗的前两句是说无需将“平嵩”与“右嵩”做比较,因为二者都是高高耸立、几尽苍穹的亭阁。司马光在《和河阳王宣徽九日平嵩阁宴集》中云:“危阁压霜风……百峰高鸟外,万里寸眸中。”可见平嵩阁之高挺。其地形如此接近,看来想比较也难了。在这样的高亭之上远望,视野之开阔可想而知。 三四句即言诗人登亭阁之所见。“太行太室当前后,俱是家山入望中。”李迪有诗相证:“南指嵩高北太行,大河中出贯灵长。”(《题河阳后城平嵩阁》)平崇阁南依嵩山,北临太行,处在二山的交界之处,可见地形之险要。站在如此险峻的亭阁上观望,诗人的感觉不是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充满哲理的豪迈气慨,也不像杜甫在《望岳》中产生的雄壮感怀,诗人只写了自己举目所见都是山里的人家。有山有水有亭有阁,真可称得上人间仙境了。登临这种足可让人产生绝尘忘俗之感的地方,看到远处青山隐隐,近处流水潺潺,诗人想到的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归隐山林的想往,但诗没有明言,全诗以一句“俱是家山人望中”作结,诗人将其所思、所感尽寓于其中,却不明言,更带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此诗语言清淡流畅,风格清新秀逸。代表了文彦博诗歌以情取胜、不加藻饰的特点,可见出诗人在努力摆脱西岜体诗风影响上所做的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