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壁月初晴①,黛云远淡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③,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④,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⑤,风鬟三五⑥,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⑦,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⑧,满村社鼓⑨。 [注释] ①璧月:像璧的圆月。 ②黛云:青绿色的云。 ③禁苑:供皇帝游玩,打猎的林园。禁止外人入内,故名。娇寒:轻寒。 ④断烟:本指寒食节禁火,此指元宵无灯火。 ⑤缃帙:(xiāng zhì)浅黄色书衣,代指书卷。指李清照藏书散失。 ⑥三五:元夕十五日。用李清照词意。 ⑦鄜(fū)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县南。这里借指妻子所在的地方。 ⑧残釭:残灯。 ⑨社鼓:指春天村社祭祀时的鼓声。 【译文】 圆璧般的明月在初晴的天空高悬,青云向远处越飘越淡,谁来主宰春天的景观?宫廷园林里残留着早春的轻寒,西湖堤上天长日暖令人困倦,前度曾游,至今日重返竟发生如此的巨变。脂香弥漫的尘埃将道路遮暗,华灯放彩照耀得夜幕如白昼一样明灿,情绪懒散总是不愿携手同去观看。谁料想今日元宵节竟断绝炊烟、禁止夜行,满城似风雨飘摇,愁云惨淡。 回想旧日繁华的宣和年间,直到南渡临安,那院校美景犹自依然。珍贵的书籍遗失流散,正月十五院校,风吹得馒头鬓发蓬乱,能抒写出情怀最苦的词篇?流落江南无路可返,就像杜甫咏叹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有谁明白我对故园亲人的苦恋?空自与残灯相对不能入眠,知道满村的社鼓咚咚的响成一片。 【译文】 雨过天晴碧玉般的明月升起,青黛色的云层向远处越飘越淡,一年的春事究竟是谁在作主?宫廷林苑内透出早春的轻寒,而西湖长堤已暖得让人困倦,谁知今昔变化竟这样悬殊。那时香尘弥漫遮暗了道路,华灯明灿照得夜幕如白昼,但我却懒在家中不愿出去。谁知道今年灯夜竟禁绝烟火,满城愁云惨淡一片凄风苦雨。 回想旧日宣和盛世,乃至以后南渡临安,那元宵的美景仍依然如故。可我却漂泊流离,珍贵书籍全丢失,元宵之夜风吹得鬓发蓬乱,只能偷偷填写苦词愁曲。如今流落江南已无路可走,鄜州今夜闺中人独看明月,这种苦痛又能向谁倾吐?空自对着残灯不能入眠,听满村响起咚咚社鼓。 【评点】 临安沦陷后,词人为抒发对故国的思念,在旅途中写下此词。 上片首两句写景,点明时间。“璧月”指圆月,点明时间是在一个月圆之夜,“黛云远淡”写此时天空暗青,此为元宵夜景。第三句点出主题,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春夜,那个创造这一切的人究竟是谁呢?词人并没有给出解答,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禁苑”三句是对前事的慨叹。“禁苑”和“湖堤”均指南宋都城临安,想此时,临安城内也是一片春意盎然。“前度”一句点明世事变化之快。临安早已沦丧,恐怕再没机会去欣赏临安春景了,悲痛之情尽显。“香尘”三句进一步写对往昔游临安的追忆。最后三句点明主题,抒发亡国之痛。 下片中词人以李清照自况。词人想起李清照当年南渡后常忆宣和年间旧事,不知旧地芳景是否依然如旧。词人在遭逢亡国之痛后,一切心事俱被悲伤占据,如今的他与当年的李清照一样,“能赋词最苦”。“江南”三句写因为江南至今仍在混战,无法回家看望家人,故而思家,常常夜不能寐。“空相对”三句,用“满村社鼓”作比,突出词人的孤独落寞。“每逢佳节倍思亲”,听着锣鼓喧嚣,词人孤对一盏残灯,辗转难眠。怪道词人说,相较与李之《永遇乐》,“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毫不夸张。 [赏析] 本词即表现思念故国的愁苦。“春事谁主”写出了江山易主的悲愤。接下三句写重到临安,那里已成为元人领地。将昔日与今夕元宵节情形对比描写,表现出深愁无恨。下阕追叙由北宋末到南渡初一直至今日的痛史。“缃帙”、“风鬟”三句写李清照在北宋亡后书卷遗失,与序中内容呼应。结尾进一步发抒国破家亡后的惨痛之情。表达了临安沦陷后“江南无路”的悲苦之情。 从词序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这时已亡国二年了。易安南奔,犹存半壁。辰翁作词,国无寸土。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此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写于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昺祥光元年。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政权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作者在旅途中写成。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词中景物所处的时日,着重之处在于“春事谁主”这个主题。“璧月”,有“满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赋》),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以璧玉咏元宵之月,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云色一体难分,故曰“黛云”,炼字亦考究。 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但如今谁是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呢?发此一问,字字千钧直截了当地楔入词的主题;紧接着“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从“禁苑”、“湖堤”二词看,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从“前度”(源出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一词看,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亡后还重来过。“娇寒”、“倦暖”,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词人看来都只觉有娇弱、倦乏之感。“遽如许”三字,好像从词人心底喷涌而出,字字玑珠,表示了事态变化之速,词人每想到此便心情异常沉重,从字里行间可见词人自哀痛之情。 写到这里,词人突然宕开一笔,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此处描绘出昔日上元之繁华,如今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谁料今日上元,元军宵禁,想游也不可得。“风雨”两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担心其夕有风雨,尚未即有风雨也;再加“似”字,则竟是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是由于人事所致。今非昔比,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又叙起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是“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能以哀愁的小词自慰,这是人间最苦之事。 刘辰翁时而写李清照,时而写自己,时而又叙起李清照当年。作者词中用清照身份、情事、心绪说明的正是他自己,“赋词最苦”,一语双绾,二人皆然。 词的结尾,刘辰翁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当时,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常例仪式。感慨良多! 作者可以说是辛派词中的佼佼者。在这首词中作者融汇了种种复杂的感情,笔锋达间,情感真切,因此可以称之为宋词有力量的殿后之作。虽当时有人刘辰翁过分赞美,但总起来讲作者仍不失为一名宋词的佼佼者。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