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苏轼的诗词 >

苏轼《筼筜谷》“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08-26 07:50
筼筜谷
苏轼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注释
⑴筼筜(yúndāng)谷:在洋县城西北十里,文同知洋州时,曾在谷中筑披云亭,经常往游其间。筼筜,一种高大的竹子,皮薄,节长而竿高。汉杨孚《异物志》:“筼筜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
⑵汉川:指汉水流域,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
⑶斤:斧头。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
⑷渭滨千亩:指渭水流域千亩修竹。渭滨,一作“渭川”。渭,指渭河,黄河主要支流之一,流经陕西省。

参考译文
汉水一带长竹繁茂贱如蓬草,斧头何曾将鲜嫩的竹笋轻饶?料想你这个清贫嘴馋的太守,定把渭滨千亩青竹吞进肚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组诗中的一首。组诗共三十首,这是其中第二十四首,于1076年(熙宁九年)知密州任上作。文与可,即文同,善画竹及山水。他是苏轼的从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经常有诗交往来。文与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时,曾寄给苏轼三十首《洋州园池》,苏轼皆依题和之。
根据宋代学者家诚之所编的《石室先生年谱》中“先生赴洋州,在熙宁八年秋冬之交,至丁巳秋任满还京”的记述,可知文与可守洋州是在1075年—1076年(熙宁八年至九年),其时正是苏轼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时期。

赏析
《筼筜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现了的文同的清廉,也借以赞美文同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体现了表兄弟之间情谊之深厚。全诗笔调轻快,富有内涵。
文与可的《筼筜谷》诗的原文是:“千舆翠羽盖,万铸绿沈枪。定有葛陂种,不知何处藏。”大意是说,谷中竹林繁茂,俯看,犹如千万顶碧翠的车盖;平视,宛似武库架上矗立的万杆长枪。其中定有葛陂湖中化龙的神竹,只是难以找到它藏身之所。葛陂湖,在今河南新蔡县北,相传后汉汝南人费长房学道十年而归,受师命投竹杖于湖中,化为飞龙,于是百怪不生,水物灵异。文与可的诗写出了筼筜谷茂竹的长势和他临谷观竹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寓有以竹托人之意。而苏轼的和诗却不写竹而写笋,写竹笋给文与可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情味,其中也不乏以笋托人之情。
首句“汉川修竹贱如蓬”,开篇就表明他没有观赏修竹的意思。“贱如蓬”三字,极言竹之众多。竹多笋亦多,隐隐关合第三句,为“清贫”、“馋”作铺垫。当时苏轼在北方的密州,眼前没有茂密的修竹,提笔写竹就不能太实,像文与可诗中“千顶翠盖”、“万杆绿枪”那样的实景,很难从笔下流出。眼前无景,不便杜撰,于是避实就虚,写想象中的情事。所以第二句“斤斧何曾赦箨龙”,笔墨转向了作为美味佳肴的竹笋。唐代诗人卢仝《寄男抱孙》诗有“万箨抱龙儿,攒迸溢林薮。······箨龙正称冤,莫杀入汝口”的句子。苏轼此句,从卢仝诗中脱出,却另辟新境,借惜竹之情抒发贤才遭受摧残的感慨,同文与可借竹托人的用意暗合,可诗人并不想在这里过多地借题发挥,以免引起不愉快的回忆,勾出更沉重的心思,于是笔锋一转,唱出了轻松愉快的调子。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这两句诗,既有羡慕之情,又有赞美之意,同时有戏谑的成分,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亲密的情谊,深刻的了解。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余诗云:‘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此文与该诗可相佐证。
这首诗既沉重又轻快。其暗喻和寄托造成了沉重的一面;其戏谑与赞美又使情调变得诙谐而轻松。大手笔作诗,总是舒卷自如,举重若轻,而又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相关阅读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苏轼《蝶恋花·春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苏轼《吴中田妇叹》“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
苏轼《鹧鸪天》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满庭芳》“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

有帮助
(2)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