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 (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注释: 本篇作于嘉裙四年(1059),是王安石的名作。 明妃曲:占乐府旧题,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事的。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宫女。竞宁元年(前33),汉朝与匈奴和亲,元帝以王嫱嫁匈奴王。晋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春风:指王昭君姣好的面容,用杜甫《咏怀古迹》组诗中咏王昭君一首的"画图省识春风面"语意。 低徊顾影:低头徘徊,顾影自怜,不忍远去的样子。无颜色:指因伤心而失去动人的面色。 不自持:不能自我控制,失态。 丹青手:指画工。丹青是古代绘画的两种主要颜色,两字并用泛指绘画。 意态:风采神态。由来:本来。 枉杀:冤枉地杀掉。毛延寿:当时宫中著名画师。据《西京杂记》卷上说,王昭君被召入宫后,因不肯贿赂画工,被画得很丑,因而未能得到汉元帝召幸。此次遣派和亲,元帝见到王昭君如此美貌,怒杀画工,当时被杀者中有一位叫毛延寿。 寄声:委托传递声音。塞南:边塞以南,指汉王朝统治的区域。 毡城:匈奴单于所居之地。匈奴以毡帐为居所,故云。 君不见:乐府诗常用语,意为"您难道不知道"。 咫尺:极近的距离。 长门:长门宫,汉宫名。 闭:幽禁,秘密囚禁。 阿娇:汉武帝的皇后,姓陈,小名阿娇。在她得宠时,汉武帝愿以金屋藏之,及其失宠,又把她幽闭在长门宫,虽近在咫尺,也不相见。 译文1: 当初王昭君要离开汉宫出嫁匈奴的时候,眼泪流湿了美丽的脸庞,鬓角下垂。王昭君徘徊留恋,顾影自怜且面容惨淡,还能够使君王不能自持禁不住动心。君王回宫后责怪画画的人,这么漂亮的人一生能看到几个。其实像王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当年君王白白错杀了画师毛延寿。王昭君离开汉朝领土后就知道自己不能回来了,可怜她始终穿着汉朝宫女的服饰。王昭君写信询问汉朝的事,可惜都无回音,每年只有大雁南来北往地飞。亲人从遥远的家里给她传来消息:你要在匈奴城市里好好生活,不要惦记故乡;你没看到吗?当年受尽宠幸的陈皇后现在就被幽闭在离君王一点点远的冷宫长门宫里,人生要是遇到了失意的时候,是不分地点的。 译文2: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尚幸得到我君王当下之怒不可持。 离别归来却责怪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曲杀死曲杀画工毛延寿。 恨别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赏析: 明妃,即王昭君,姊归人。晋朝为避司马昭之讳,而改昭君为明君,后人称明妃。汉元帝时入选后宫,数岁不得见帝王之面。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求和亲,昭君丰容靓饰,自请嫁于匈奴。元帝目睹昭君容貌后大悔,但又不能留之,所以只好放行。昭君嫁入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阈氏。 在历代文人繁多的题咏里,王昭君大抵是一位深可哀矜的悲剧人物,汉元帝是一个事先受蒙蔽、事后情意绵绵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寿则是酿成悲剧的罪魁祸首。 元朝的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鸿汉宫秋》杂剧,就集中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从这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女性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她们的光彩照人却并不照亮什么,她们存在于世俗生活之中,不论生死,永远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王安石是怎样描写王昭君的? 王安石描写王昭君的作品共有二首,是在他任提点江东刑狱时所作的(宋仁宗嘉佑四年,即公元1059年),现在我们拿出其中一首作品来读一读,分析对比一下。 这首作品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来,所以该作品在当时很有影响。据载,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等人都有和作。 王安石这首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至“当时枉杀毛延寿”为第一部分,用正锋、侧锋的笔法描绘了王昭君的美貌。前四句着眼于昭君本身,后四句着眼于汉元帝。前人写昭君之美貌,往往在她的面容、体态上穷尽笔墨,而王安石此作品的笔锋虽有正、侧之别,但都没有直接描绘昭君的面容和体态,而是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前一种写法,似乎只能使王昭君在读者眼里成为一个画中人而已;后一种写法,王昭君就是一位呼吸可闻、音容毕现的活美人了。 接下来从“一去心知更不归”到“好在毡城莫相忆”这六句为第二部分,这部分写昭君出塞后思念故国之情。前人于此,留下的名篇和佳句都很多,不过,多数作品是以写昭君的哀情、怨情和渲染悲剧气氛为重点,而王安石此作品除了描写昭君可悲的身世之外,还揭示出了她那对故国、亲人深笃的挚爱之情与推已及人的善良心肠。于是,王昭君的形象就不仅仅是可悲的,而且是可敬的了。 第三部分则为最后两句,这两句是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这两句写得精警、含蓄。陈阿娇的失意与王昭君的失意,从本质上看,两人的悲剧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她们都是受害者。制造陈阿娇悲剧的罪魁祸首是汉武帝,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当然就是汉元帝。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并无真实爱情的缘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远去。作者这一观点,在他的第二首关于描写王昭君的作品中表达得相当清楚,“汉恩自浅胡恩深”这一观点,在当时可算是惊世骇俗只论。 这首作品的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于王安石的作品可谓别一体。此作品的风格与他的其他作品则有所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