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周邦彦的词 >

周邦彦《点绛唇·台上披襟》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03-28 09:38
点绛唇
周邦彦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1.上片“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一句绝佳,请简要赏析。(5分)
2.请简析,全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两句集中写景。柳丝飞舞飘荡,蛛网黏住了空中飘浮的游絮。词人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又以“柳丝”“飞絮”自喻,抒发了自己羁滞他乡的愁苦心情。(内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
2.全词塑造了一个谪宦楚地、凝伫望归、愁苦郁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时节,词人登台远望, “披襟”台上、“极目平芜”、长久“凝伫”,词人看到快风残雨、柳丝飞絮的凄凉景象,听到黄昏村落歌鼓之声,内心不禁产生凄苦的情绪。(内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 


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2.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雨过天晴后的景象。(1分)前两句写诗人站在台上,快风吹来,掀开了衣襟;(2分)然后用比拟的手法写快风二下把残雨收拾得干干净净。第三、四句,写柳条在风中飘飞,柳絮飞落在蛛网上。(2分)
2.下片抒发了宦游(或思乡)的愁苦之情。(2分)一是用上片雨过天睛的景象反衬下片抒发的愁苦之情,(2分)二是用凄苦的楚歌声和黄昏时村子里沉闷的鼓声来正面衬托愁苦之情。(2分)

赏析
《点绛唇·台上披襟》,是宋代词人周邦彦词作。全诗风格哀怨沉缓,词语婉转凄凉。这首词是周邦彦词风转变的标志
此词和《少年游》当系同时。清真从庐州教授转荆州,次年三十五岁。《少年游》词云:“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龙沐勋《清真词叙论》称他“教授庐州,旋复流转荆州,佗傺无聊,稍捐绮思,词境亦渐由软媚而入于凄惋。例如《少年游》(荆州作)……看似清丽,而弦外多凄抑之音。”这里,实际上是清真词风在到荆州之后有了改变,从绮艳变为清丽。这首词表现得更为突出。词一起即有人物出现,“台上披襟”,当系作者自已。这时是“快风一瞬收残雨”,眼前风光就是如此。风而言“快”,雨而称“残”,一眨眼间换了景象,是快镜头。但是这一刹那间过后,触目是“柳丝轻举”,这是一般春景写法,而“蛛网黏飞絮”,则细致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游丝飘浮,柳絮则似飞舞雪花,这两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样飘荡的,而 “蛛网黏飞絮”,两个飘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非细心人观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别有怀抱。周邦彦曾叹息“荆江留滞最久”(《齐天乐》),这当然是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来隐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写动作,三句写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极目平芜”,是承上片首句“台上披襟”而来,是纵目遥望,是真景,然后设想着春之归处,则是虚象,一实一虚,兴意无穷。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点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着、望着,是“愁凝伫”。词意陡转,而笔力千钧。站着、望着还没有完,又加上听着,从愁到苦,是“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听歌本为作乐,而是闻楚声不乐而苦,是反衬写法。犹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黄昏鼓”,这句写景物色声,是单纯写景吗?当然不是。村落本是静境,黄昏点明令人愁苦的时光,一“鼓”字,又是音响动人,当然更延续了“楚歌声苦”。
这首词,有时明快,有时凝重,而意绪之翻腾,声情之转折,实具有沉郁顿挫之妙,周邦彦的词风当是以在荆州时为转折点的。



相关阅读

周邦彦《浣溪沙》“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
周邦彦《点绛唇·伤感》“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
周邦彦《瑞鹤仙·悄郊原带郭》全词翻译赏析
周邦彦《氐州第一》“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
周邦彦《诉衷情》“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周邦彦《庆春宫》“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

有帮助
(4)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