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注 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四海:一作“万里”。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因久雨,故百川皆盈,致牛马难辨,泾渭莫分。《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禾头:一作“木头”。田妇:一作“田父”。《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唐玄宗)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换衾裯:一作“抱衾裯”。按《唐书·玄宗纪》:“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糶以济贫民。”据杜此诗,则所谓“贱糶”,并未解决问题。贪吏舞弊,奸商居奇,人民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了。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 B.“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 C.“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 D.“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 2.“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 唐•李商隐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唐•杜牧 C.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 《北山岩》 宋•郑樵 D.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3.《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分)D 2.(3分)C(“去马来牛不复辨”属于用典,A项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B项化用了陈后主的典故,D项用了屈原和白居易的典故。) 3.(4分)《春夜喜雨》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欣喜之情,同时赞美了春雨默默润物、无私奉献的精神。 《秋雨叹》极力描写秋雨之大,历时之长,对地里的庄稼和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与担忧。 赏析 《秋雨叹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秋天连月雨灾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第二首实写久雨,叹人民生活之苦。诗中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无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射人世之道理毁,伦理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难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