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学案导学设计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7-02-23 13:30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把握诗歌中对仗的手法。
一、文本名句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杜甫诗歌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一词多义
①回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奔流到海不复回:归返、回归虎鼓瑟兮鸾回车:回旋、运转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回环、曲折回车叱牛牵向北:调转
②独独留青冢向黄昏:仅、只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单独、独自独畏廉将军哉:表反问语气,难道
③哀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君将哀而生之乎:怜悯、同情秦人不暇自哀:哀叹
(2)古今异义
①塞上风云接地阴
古义:这里指夔州的山。
今义:长城以北的地区。
②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图画。
今义:画图形(多指图样或地图)。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远离故乡。
今义:一万里的距离。
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这里借指晚年。
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指人的一生或终身。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极其遗憾。
今义:痛苦愤恨。
2.词类活用
玉露凋伤枫树林: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
3.特殊句式
(1)一去紫台连朔漠:省略句
(2)环珮空归月夜魂:状语后置句
4.语句翻译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文: 
(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译文: 
答案 (1)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在萧瑟的景色中,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2)千载流传着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3)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4)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作者写这三首诗的时间不一样,通过朗读,我们却能感到诗作中流露的情绪大体相同,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答: 
答案 情绪:孤独寂寞、抑郁愤懑、苦闷深沉的愁情。
原因:写这三首诗时作者暂时寓居夔州,国势衰微,生活没有依靠,自己又体弱多病。

1.《秋兴八首(其一)》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请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体会分析这种特点。
答: 
答案 (1)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2)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压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3)颈联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4)尾联,秋风里一片捣衣声里蕴含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之情,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诗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答: 
答案 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2)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王昭君的千载之怨中含着诗人自己的深沉怨恨。
3.《登高》写了飘零的秋景,这个“秋”仅指自然之秋吗?
答: 
答案 “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1)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2)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3)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答: 
答案 (1)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秋意萧杀空旷辽阔,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2)它的境界非常壮阔,气势磅礴,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对仗很工整,是怎样对仗的呢?有何效果?
答: 
答案 (1)“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2)“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3)“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4)“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沙漠,“黄昏”一般指时间,在这里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沙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天幕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常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这两句既对仗又对比反衬,上句写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内涵相当丰富。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2.背景展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第二年春天,杜甫买舟东下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作者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3.文体知识
律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形成于唐代。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数句押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



相关阅读

杜甫《放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杜甫《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阅读答案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的意思及全诗
杜甫《曲江对酒》“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乐游园歌》“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全诗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