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注 ①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为“竹林七贤”之一。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有一定矛盾,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②陶潜:即陶渊明,东晋大诗人。曾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憎恶腐朽的统治集团,并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弃官归隐,寄情诗酒。 赏析 《醉后》为初唐诗人王绩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表达了作者“饮酒是避免感知人生短暂的方法”之观点。 这首诗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饮酒是避免感知人生短暂的方法。酒是王绩一生钟爱,他常常是乘着牛车,途经酒店,闻香下车,开怀畅饮,数日不归。经常醉酒,醉了便随便倒地,醒后复饮。在王绩的诗文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当是“酒”字,他一次次把自己灌醉。王绩在酒业上的钻研与投入不比诗歌少,为杜康立祠祭祀,尊为酒师,并且把曾经一起喝酒、酿得一手好酒的焦革也一起供奉。此外,还写下《酒经》、《酒谱》各一卷。 这首短诗前半用典,后半议论。王绩遭逢乱世,失意归隐,仰慕阮籍、陶渊明,寄情诗酒。所以前两句诗只是酒、酒、酒,醉、醉、醉。以酒销愁,以醉避世,见其意志之消沉。诗以魏晋名士阮籍和隐士陶渊明的沉湎酒中之事得出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的观点。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其中还有深意。 大凡隐士,都有不得己的隐退苦衷。人类的智商发展了文明,也发展了斗争。人人都希望个性解放,王绩在争斗里看破了——没有永恒的胜利,只有暂时的羞辱。如果遁世躲避,其羞自解,其心自宽,“服食养性”、“非其力不食”,与天地自然相处,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轻松与悠闲。隐居,饮酒,让他在精神上解放了。无欲则刚,他重新回归到了精神贵族的行列。 文学传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角色和反应,诗人可以从中挑选。只要适合自己的幻想和个性需要,他可以在利用了它们之后又把它们抛弃。在宫廷诗中,各种角色和反应受到严格的限制,蕴藏其中的创造潜力被极大地消耗了。诗歌不再起应有的创造和心理学的功用。王绩从前代诗歌中寻找新的角色和反应的解决办法,与魏征、李百药基本相同,只是他的个性把他引向另一类前代诗歌。将王绩的诗只看成“自然的”是对他的误解。他的自然是通过陶潜的模式及宫廷诗的衬托体现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