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楚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注释 ①《旧唐书·文宗纪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户部尚书令狐楚为东都留守。” 东都:此时称洛阳为东都。中唐时东都有名无实,东都留虽重臣所居,留守实为闲职。 牡丹:是时赏玩牡丹之风亦特盛,故时人屡以为诗料。舒元舆《牡丹赋序》(《全唐文》七二七):“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 ②十年:令狐楚元和十五年被贬衡州,至大和三年整十年。而此时其回京尚不足半年,却又遭远调出京,故有此十年之叹。 ③小庭花:令狐楚宅在唐长安城开化坊。《唐两京城坊考》卷二,长安朱雀街东从北第二坊开化坊有“尚书左仆射令狐楚宅”,注引《酉阳杂俎》:“楚宅在开化坊,牡丹最盛。” ④紫萼:萼[è],原指鲜花盛开。此处紫萼指紫色的牡丹花。唐以紫为贵,初唐太宗皇帝就制定了紫、绯、绿、青的服色等级,故而唐人对紫色牡丹十分追捧。《裴给事宅白牡丹》中就描写道:“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⑤更:又,再次。得:能够,可以。更得:再次能够。 ⑥京华:指唐上都京师长安。唐人以京官为重,出京一步辄自谓有沦谪之憾。 参考译文 十年没有见到小院中的牡丹开花了,紫色花朵将要绽放我却又要离家。 乘上了马走出家门还频频回头张望,此去一别何时才能再次回到长安。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元和十五年被贬衡州,大和二年刚刚被召回京师任户部尚书,不及半年又被调任为东都留守。唐人以京官为重,东都留守实是闲职,远离京国使令狐楚怏怏作《赴东都别牡丹》。此诗一出,刘禹锡与之唱和作《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其中“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更是透彻的道出了远离京国之感慨。是时京城赏玩牡丹之风特盛,而令狐楚家的牡丹于长安颇负盛名。 赏析 《赴东都别牡丹》是唐代诗人令狐楚的一首七言绝句。大和三年(829)三月,刚刚回到长安不足半年的令狐楚以户部尚书改任东都留守。因离别京师长安远赴洛阳使其心中怏怏,故借牡丹为诗以抒此怀。诗作借离别牡丹侧面描写离家离京,以细腻的描写表达依依不舍之情,道出了何时更得到京华的感慨。 诗作是以牡丹为题的离别诗。中唐长安赏牡丹一时风行,故而以牡丹为诗者甚多。有单是写牡丹的姿态颜色之美的,也有以花言志表达志趣情操者,还有不以为然的说牡丹和蜀葵差不多的,更如乐天将赏牡丹上升到忧国忧民高度的,不一而足。以牡丹写送别,也是其中一种典型诗作,刘禹锡就感叹“其奈明年好春日,无人唤看牡丹花。”而令狐楚这篇作品与其他诗作不同的是,作者自己吟咏牡丹抒发别离之意,即使牡丹寄托了复杂的象征意义在其中,也不妨看到令狐楚对家中牡丹的喜爱。令狐楚宅以牡丹闻名,长安以赏牡丹为盛,借别牡丹写别家别京,立意贴切自然,视角独特,使得整个诗作有种别样的忧伤委婉。 诗作开篇言“十年不见小庭花”,点明背景,以不见牡丹花写诉说十年离家今复回。随后说牡丹临开主人却不在家,写明归京时间之短,而“临到”二字深含遗憾之意。十年没有回到京城,而归京不足一年,牡丹将要开花就要再次离别,隐隐中亦含哪怕多留几日看到牡丹开花也好之意,实则为依依不舍之拖延。句句围绕牡丹,却清楚的讲述了一个离家十年刚刚回来却又不得不离开的故事。牡丹花以寸尺之小却意向为京国之大,以小写大,写作手法委婉,用笔精炼。出门上马回首望,三个连贯动作用白描笔法勾勒看似平平流水账,实则是精心提炼,无一字写不舍,却满纸尽是不舍之意,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深深的不舍之情。汪曾祺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纪念沈从文先生,其中有“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两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最平常的不经意的肢体,去表达情感。这样写作之优在于真实直观,通过动作让读者自己体味情感,看似大拙实则大巧。最末作者道出心中所忧:“何时更得到京华”将诗中情感托付于京华,表明了自己为何而忧伤,此去一别归期难料,故尽是惆怅。诗作与刘禹锡唱和诗相较无刘之凄楚淋漓,却别有委婉含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