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7-02-06 21:56
凉州词三首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碛:读qì,戈壁、沙漠。
(2)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3)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

参考译文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简析
这首七绝是说,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大雁在阴沉沉的暮雨中飞行,这种压抑的气象,象征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先恐后地向上生长,给边地带来了春色。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驼铃在不断响动,他们要到哪里去呢?本应运送丝绸去安西,如今丝绸之路断了,安西去不得了,这是多么令人伤情的事啊?诗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宛如一幅风景油画。然而语意有今不如昔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忧愤,对国势日衰的惋惜,却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赏析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该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文章标签: 大雁   暮雨   凉州  



相关阅读

湘驿女子《题玉泉溪》“佳期不可再, 风雨杳如年。
元结《欸乃曲五首(其二)》“湘江二月春水平, 满
戴叔伦《塞上曲》“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
李世民《春池柳》“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鉴赏
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
王之涣《九日送别》“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