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⑴,停轺一望家⑵。 魂随南翥鸟⑶,泪尽北枝花⑷。 山雨初含霁⑸,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⑹。 注释 ⑴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 ⑵轺(yáo姚):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⑶翥(zhù著):鸟向上飞举。 ⑷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⑸霁:雨(或雪)止天晴。 ⑹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贾谊“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诗意本此。 译文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我的魂魄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为之流不止。 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 只要有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的。 创作背景 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唐中宗复位后,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在武则天时期,宋之问颇得宠幸,此时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 鉴赏一 此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的美丽景色。“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到长沙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 鉴赏二 公元七〇五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被杀.诏事张易之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被贬为泷州(州治在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这诗是在迁徙途中写的. 去国离乡,谁能不生怨思.何况宋之问由宫廷侍臣变而为天涯逐客,由软红佳丽之地到瘴疠炎蒸之乡去受岁月的煎熬.生活的巨变怎能不激起他感情的激荡.从出朝之日起,他就企望着重返放园,切盼着君王再度征召. 跋山涉水,畏途万里,咬着牙过来了.登上大庾岭,感情又掀起一个新的更高的波峰.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瞻前顾后,忆往思来,怎不百感交集,涕泪交进?本诗劈头就写道:"度岭方辞国".一般解释为:方才辞别国门,就来到了大庾岭.这样太平淡、太无味了,没有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出来.应该是:在度大庾岭的时刻,我才突然感到了去国辞朝的深切痛苦.作者另有《早发大庾岭》一诗写道:"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可以作为佐证.站在高高的山岭上,此刻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轺一望家",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望一次,再望一次. 正在犹豫不前、眷顾家国时,又有南来的大雁、岭北的梅花触动他的情思.屈原登大坟以舒忧心,有"魂一夕而九逝"、"涕淫淫其若霰"的诗句,宋之问可能受其影响而写:"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同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看来这一说较胜.大雁南翔至此而折回,人却无法北返,只能把精魂附在雁翼上.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引出泪下如霰,沾湿北岭的梅花.据说岭南岭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象花残办飞.此时此际,诗人怎能不"泪尽’在这花开花落的分界岭上呢? 在感极而悲、难乎为继的时候,诗人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这是写南望所见:绵细的山雨刚刚停止,微露晴明之色,灰濛濛的江云被日光映照,逐渐变成彩霞.乍看这两句,似乎游离于诗外.上一联重在写情.情中有景,这一联专门写景,而景中之情,似有还无.仔细寻绎,它含而不露,是一种烘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祝愿:"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在其他诗作中,诗人都直写归乡归国的愿望,如"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早发始兴口至虚氏村作》)."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早发大庾岭》).而这一首却退了一步:"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只要让我知道归去的日期,就安心在这边鄙之地过窜逐生活,不敢象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有所怨恨了.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出来了. 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