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4-04-21 15:08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分)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2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2分,意思相近即可)
(2)(6分)(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1分);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分);(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1分);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2分)。

二:
【1】写出这首诗中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      。(2分)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4.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点?  
5.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2】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②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写对一点得满分)。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意思相近即可)
4、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
5、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注释
⑴四明山——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为天台山支脉。
⑵寻幽——探访幽隐之处。
⑶攀——紧紧地抓住。
⑷箫——是一种乐器。

翻译
为寻幽静,半夜上四明山,
手攀松桂,触云而行,
到达了无人之境。
忽然,从远处传来悠扬的洞箫声,飘飘忽忽。

赏析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是唐代诗人施肩吾的作品,写作者同诸位山中归隐者夜登四明山的情景,意境幽远深邃,颇有意趣。

首句“半夜寻幽”四字,让人产生一种好奇心理,“上四明”三字,就更使人觉得神秘而不可捉摸: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深更半夜为什么去登四明山?倘若读者懂得“隐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产生的就不会是重重的疑问,而会是一种兴趣,一种对这些隐者奇特性格与志趣的浓厚兴趣。隐者,一般说来都是一些有一定才能的知识分子,他们厌弃尘世的恶俗与平庸,孤高自许,傲世独立,寄情于山水或放浪形骸,兴趣与常人不同。这首诗写的“诸隐者”就属于这类人。或许是突如其来的兴致,兴之所至,身之所至,所以相约一同夜登四明山。前两句写登山的艰险。手攀松桂枝,身与浮云齐,慢慢地终于到了顶峰。三、四句写深夜四明山万籁俱寂的情景。众人登上山顶,你呼我应,空山寂静,传响不绝;突然不知从哪儿传来玉箫的奏响,划破夜空,众人屏气静听,却再无声息。写来逼真而有意趣。因为是“夜登”,又是“同诸隐者”,所以此诗反映的是作者平静淡泊的心志、寄情山水的雅趣,别无他意。
本文还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相关阅读

王鲁复《吊灵均》“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全诗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方干《旅次洋州
崔道融《梅花》“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全诗
崔涂《春夕》“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戎昱《咏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全诗翻译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