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机版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古诗三百首
元曲鉴赏
诗词名句
古诗考题
古诗名文
古诗配图
文章阅读
名人名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名句
>
唐诗名句
>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翻译赏析
来源:
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3-07-19 22:41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译文] 头发蓬乱的小儿学钓鱼,侧身坐在有莓苔的阴湿地方,那里野草长得很高,掩映了小儿的身体。
[出自]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用丝线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译文1: 一个扎着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译文2: 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
赏析: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文章标签:
唐诗
相关阅读
: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
陈子昂《感遇》“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全诗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意思及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阳和不散穷途恨,宵汉常悬捧日心”的意思及全诗
有帮助
(8)
100.00%
------分隔线----------------------------
上一篇: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赏析
下一篇: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储光羲《钓鱼湾》全诗翻译赏析
栏目列表
古诗词名句
唐诗名句
宋词名句
推荐内容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
“千里放心随野鹤,五湖乘兴狎沙
“莫是上天宫里唱,歌声飘下玉梁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意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意
古诗文图片鉴赏
李绅《悯农·其一》唐诗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