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时间:2014-10-05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二:
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2.B 3.D 4.D 5.B
三: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1分)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答案:
1、巍峨(高大)
2、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钟、割
7、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四:
[思考与练习]
⑴解释词语:造化: 凌: 览:
⑵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⑶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参考答案:
(1)大自然 跃上 看
(2)六 景 两
(3)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五:
①、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要,终当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6、《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7、“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 的特点。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9、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0、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高大神奇秀丽;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联系到诗人当时实情,这句诗更可理解为:他不计落第得失,坚信自己出众的才情,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至此,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11、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答: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1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答: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六:
1、远望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望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明愿望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6、透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8、《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9、《望岳》中“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0、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1、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赏析: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其诗意境开阔,格调高昂。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写出了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逼真的描写出了“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全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二:
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2.B 3.D 4.D 5.B
三: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1分)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答案:
1、巍峨(高大)
2、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钟、割
7、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四:
[思考与练习]
⑴解释词语:造化: 凌: 览:
⑵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⑶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参考答案:
(1)大自然 跃上 看
(2)六 景 两
(3)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五:
①、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要,终当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6、《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7、“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 的特点。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9、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0、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高大神奇秀丽;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联系到诗人当时实情,这句诗更可理解为:他不计落第得失,坚信自己出众的才情,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至此,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11、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答: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1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答: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六:
1、远望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望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明愿望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6、透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8、《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9、《望岳》中“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0、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1、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赏析: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其诗意境开阔,格调高昂。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写出了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逼真的描写出了“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全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