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16-03-03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2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4分)
答案
(1)“怨”字。
(2)这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 “以景截情”)的写法,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用哀景写哀情;语意含蓄:写眼前之景,言外有一种悲凉之气。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二:
(1)这首诗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哪一个?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
(2)《诗法易简录》赞叹三、四句说:“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结合诗句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怨”。(1分)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不尽”,写怨之绵长;屈原的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何深”,表怨之深重。诗句生动地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1分)
(2)三、四句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2分)日暮时分,江上秋风萧瑟,枫林摇落,历时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已经无处可以呼唤他的冤魂归来。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形象地表达了屈原的不尽幽怨,表现了较高的艺术特色。(2分)
三:
(1)诗歌前两句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5分)
(2)李瑛《诗法易简录》赞:“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三、四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比兴(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
(2)三、四句以景结情,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商无限。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但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附赏析
〔题解〕
三闾庙:即屈原祠,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屈原仕楚怀王,曾为三闾大夫。三闾,指楚屈、景、昭三大姓。诗题一作“《过三闾庙》”。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三闾庙时的咏怀之作,诗人通过对三闾庙周围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对屈原悲惨遭遇的同情,抒发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作者〕
戴叔伦,732-789年,字幼公,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人。曾从萧颖士学,以文学著名,为大历、贞元间重要诗人。至德年间,刘晏表荐为秘书省正字,延入幕中;大历年间,在刘晏盐铁转运使府中任职;建中至贞元间,历任东阳县令、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容管经略使,世因称“戴容州”。乐府诗多述民间疾苦,七绝清俊深婉。丁仪谓其“诗清新典雅,而不涉秾纤”。(《诗学渊源》卷八)有《戴叔伦诗集》。《全唐诗》卷273-274编其诗二卷。《新唐书》卷143有传。
〔品析〕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热爱楚国,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立法图治、任用贤能的政治措施,但不断遭到反动贵族集团的谗毁和打击,最后被流放。后来楚国政治愈益腐败,郢都被秦国攻破,诗人感到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遂满怀悲愤愁怨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在他投江的地方,建了屈原祠和屈原庙。作者来到屈原庙,想起屈原的种种事迹,怀着无限怀念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五言绝句。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这两句,作者悬空落笔,以沅、湘之长来比喻诗人屈原的怨恨之深,写出屈原的哀怨无休无已。诗中说:屈原啊,你生活在小人得道的时代,有志不能伸,愤然投入汨罗,你的怨恨有多深呢?这怨恨啊,就如那日夜奔流的沅湘之水,浩浩无尽;沅湘之水千百年来就这样默默地长流着,它们是你幽怨愁愤的历史见证,它们听到过你内心不尽的忧愁,看到过你沉痛无助的面容,长流到今,还是洗不尽你的无尽怨愤。这两句,作者用的是倒装句,突出表现了屈原的怨。上句以沅湘起笔, 沅、湘,指沅江和湘江,均在湖南省,流入洞庭湖,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沅湘也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下句的屈子,指屈原。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句既是设问句,又是感叹句,一“怨”字,是全诗的诗眼。屈原的怨,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诗人围绕一个“怨”字,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怨何深”三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屈原的怨愤直透纸上;作者的感情喷薄而出。也使得全诗熔铸为一体,使其它诗句不言怨而怨情四溅。对这两句,李瑛评说:“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诗法易简录》)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诗中的“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这两句,作者调转笔锋,写日暮秋色。此时正是秋天时节,又是黄昏日落之时,秋风袅袅,落叶萧萧,更给人一种愁怨的感觉。实际上,作者通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表现屈原的怨愤深广而绵长,充塞着整个时空,整个大地,无边无际,无限扩散、弥漫。上句的“秋风起”,下句的“枫树林”,都化用了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我们仿佛看到,在秋风袅袅的日暮时分,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的萧萧枫林中披发行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并与江上渔父在对话,诗人在高唱:“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就是在这样的时节里,诗人跳下了汨罗江。时隔数百年,作者在相同的时节,来到屈原庙来凭吊,充满着怀念屈原的无限情怀。这两句是写景,在文学评论上叫以景结情。使得全诗更加具有韵味,更加生动完美。李瑛继续对这两句评论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诗法易简录》)
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诗中全部采用虚写的方法,没有一句是写实的;四句中有三句是写景,最后以景结句,这样表现,其妙处就在于虚中见义,景中见情。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事迹流传很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诗人抛开对屈原具体事迹的描写,而侧重从诗人的“怨”字着笔,至于诗人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中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索,借此抒发作者的感慨和表达怀念之情。这种表现方法是十分高明的,受到历代评论家的赞赏。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2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4分)
答案
(1)“怨”字。
(2)这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 “以景截情”)的写法,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用哀景写哀情;语意含蓄:写眼前之景,言外有一种悲凉之气。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二:
(1)这首诗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哪一个?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
(2)《诗法易简录》赞叹三、四句说:“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结合诗句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怨”。(1分)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不尽”,写怨之绵长;屈原的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何深”,表怨之深重。诗句生动地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1分)
(2)三、四句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2分)日暮时分,江上秋风萧瑟,枫林摇落,历时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已经无处可以呼唤他的冤魂归来。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形象地表达了屈原的不尽幽怨,表现了较高的艺术特色。(2分)
三:
(1)诗歌前两句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5分)
(2)李瑛《诗法易简录》赞:“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三、四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比兴(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
(2)三、四句以景结情,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商无限。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但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附赏析
〔题解〕
三闾庙:即屈原祠,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屈原仕楚怀王,曾为三闾大夫。三闾,指楚屈、景、昭三大姓。诗题一作“《过三闾庙》”。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三闾庙时的咏怀之作,诗人通过对三闾庙周围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对屈原悲惨遭遇的同情,抒发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作者〕
戴叔伦,732-789年,字幼公,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人。曾从萧颖士学,以文学著名,为大历、贞元间重要诗人。至德年间,刘晏表荐为秘书省正字,延入幕中;大历年间,在刘晏盐铁转运使府中任职;建中至贞元间,历任东阳县令、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容管经略使,世因称“戴容州”。乐府诗多述民间疾苦,七绝清俊深婉。丁仪谓其“诗清新典雅,而不涉秾纤”。(《诗学渊源》卷八)有《戴叔伦诗集》。《全唐诗》卷273-274编其诗二卷。《新唐书》卷143有传。
〔品析〕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热爱楚国,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立法图治、任用贤能的政治措施,但不断遭到反动贵族集团的谗毁和打击,最后被流放。后来楚国政治愈益腐败,郢都被秦国攻破,诗人感到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遂满怀悲愤愁怨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在他投江的地方,建了屈原祠和屈原庙。作者来到屈原庙,想起屈原的种种事迹,怀着无限怀念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五言绝句。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这两句,作者悬空落笔,以沅、湘之长来比喻诗人屈原的怨恨之深,写出屈原的哀怨无休无已。诗中说:屈原啊,你生活在小人得道的时代,有志不能伸,愤然投入汨罗,你的怨恨有多深呢?这怨恨啊,就如那日夜奔流的沅湘之水,浩浩无尽;沅湘之水千百年来就这样默默地长流着,它们是你幽怨愁愤的历史见证,它们听到过你内心不尽的忧愁,看到过你沉痛无助的面容,长流到今,还是洗不尽你的无尽怨愤。这两句,作者用的是倒装句,突出表现了屈原的怨。上句以沅湘起笔, 沅、湘,指沅江和湘江,均在湖南省,流入洞庭湖,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沅湘也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下句的屈子,指屈原。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句既是设问句,又是感叹句,一“怨”字,是全诗的诗眼。屈原的怨,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诗人围绕一个“怨”字,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怨何深”三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屈原的怨愤直透纸上;作者的感情喷薄而出。也使得全诗熔铸为一体,使其它诗句不言怨而怨情四溅。对这两句,李瑛评说:“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诗法易简录》)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诗中的“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这两句,作者调转笔锋,写日暮秋色。此时正是秋天时节,又是黄昏日落之时,秋风袅袅,落叶萧萧,更给人一种愁怨的感觉。实际上,作者通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表现屈原的怨愤深广而绵长,充塞着整个时空,整个大地,无边无际,无限扩散、弥漫。上句的“秋风起”,下句的“枫树林”,都化用了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我们仿佛看到,在秋风袅袅的日暮时分,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的萧萧枫林中披发行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并与江上渔父在对话,诗人在高唱:“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就是在这样的时节里,诗人跳下了汨罗江。时隔数百年,作者在相同的时节,来到屈原庙来凭吊,充满着怀念屈原的无限情怀。这两句是写景,在文学评论上叫以景结情。使得全诗更加具有韵味,更加生动完美。李瑛继续对这两句评论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诗法易简录》)
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诗中全部采用虚写的方法,没有一句是写实的;四句中有三句是写景,最后以景结句,这样表现,其妙处就在于虚中见义,景中见情。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事迹流传很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诗人抛开对屈原具体事迹的描写,而侧重从诗人的“怨”字着笔,至于诗人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中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索,借此抒发作者的感慨和表达怀念之情。这种表现方法是十分高明的,受到历代评论家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