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全诗赏析
时间:2014-12-16
渡河北
(南北朝)王 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释: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河,指黄河。南北朝时期,河北以为地区,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军事领袖陆续建立政权,汉人认为是异族的统治。
“秋风”二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这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常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临,靠近。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
“心悲”二句:异方:异乡。陇头歌: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陇头歌也就是“异方乐”。
“薄暮”二句:傍晚时将驱动征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 此番情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三四句写北渡所见之景,感慨原本汉代的北部边塞,却成了北朝异族的工事,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故国之思中。五六句写北渡所闻。《陇头歌》是抒写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惨之际,听到远方传来异国悲凉的歌声,更觉肝肠寸断。结尾二句用信马由缰、茫然迷路的动作来刻画诗人心灰意懒、怅然若失的情状,一种惆怅绵渺的情味萦绕在画面中。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同时又具有苍劲悲凉的格调,表现出南北诗风融和的特点。
赏析二:
这首五言古诗,乃南北朝时诗人王褒所作。王褒,原是南朝梁代文学家,仕梁时曾官至吏部上书,是时已有诗作问世。梁元帝时,西魏围攻梁元帝的临时首都江陵(即荆州),元帝不敌投降,王褒亦随之降西魏。西魏人称善王褒之才能,聘其北行,后还委以车骑大将军的重任。北渡后,王褒创作更丰。后西魏灭亡,北周建国,北周明帝喜好诗文,常与王褒等人论诗说文,王褒也因而成了北周宫廷的座上客。因而,王褒可说是典型的南北朝诗人。他的文学创作生涯,跨越了南朝梁代,以及北朝的西魏与北周两朝。他到北期后的诗作,多写北国风光,诗作也融合了南方与北方的风格。这显然是与他的坎坷的生活经历有关。这首《渡河北》是他北渡初期之作。
开头“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两句,写眼前黄河岸边的秋景,但也是对南方家乡秋景的追思与怀念。王褒离江陵北渡,至河北时,正值深秋,眼前是一派北国寒秋景色:秋风吹,黄叶落,树木稀疏几剩枝桠;黄河上,风瑟瑟,秋风劲吹秋波荡漾。这使得诗人回想起战国时楚国诗人所描画的南国秋景——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黄河水在秋风的吹动下秋波荡漾的情景,使得他思念起南方故国,思念起洞庭湖的秋景来了。然而,这里的秋水景色,只是“还似洞庭波”而已,它是改变不了它还是北国风光的现实的。于是,由“还似”二字,引出下面四句,直写眼前的北国风光:“常山临代郡”一句,说明此时,他已渡过了黄河,到了“常山”,已经临近“代郡”的地面。(“常山”“代郡”均是河北地名。常山,治所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代郡,是汉代北部边郡名,用此汉代古地名借代今地名,看来是要强调此已是边地。)这说明他离故国越来越远,已经深入北国,靠近北陲边疆了。接着“亭障绕黄河”,是对眼前的北国边塞景色的描画:亭障,是西魏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它利用黄河天险作屏障,“绕黄河”修起了一座座堡亭、关隘,是极具戒备森严的北国边塞的景象。再接着,“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两句,则是给这萧瑟的北国边塞景象配上了与南国情调迥异的“异方乐”,和那也许是流落此处的异乡人吟唱的思乡的“陇头歌”(“陇头歌”属乐府歌曲《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这是写景,是景中的画外音,但也是他进入西魏边地后思乡情怀的流露。
最后两句是“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是诗人渡过黄河,继续在河北那陌生的大地上悲苦前行的写照。天黑了,周围孤寂一片,他所面对的,就只有面前这一匹不知已经踏过多少路途的“征马”了。在这“北山”之“阿”(山的拐角处),诗人迷路了(“失道”),四周白茫茫,路究竟在何方啊!——这是诗人在陌生的北国大地上的失落,不言而喻,当然也是他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失落了。
(南北朝)王 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释: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河,指黄河。南北朝时期,河北以为地区,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军事领袖陆续建立政权,汉人认为是异族的统治。
“秋风”二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这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常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临,靠近。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
“心悲”二句:异方:异乡。陇头歌: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陇头歌也就是“异方乐”。
“薄暮”二句:傍晚时将驱动征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 此番情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三四句写北渡所见之景,感慨原本汉代的北部边塞,却成了北朝异族的工事,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故国之思中。五六句写北渡所闻。《陇头歌》是抒写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惨之际,听到远方传来异国悲凉的歌声,更觉肝肠寸断。结尾二句用信马由缰、茫然迷路的动作来刻画诗人心灰意懒、怅然若失的情状,一种惆怅绵渺的情味萦绕在画面中。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同时又具有苍劲悲凉的格调,表现出南北诗风融和的特点。
赏析二:
这首五言古诗,乃南北朝时诗人王褒所作。王褒,原是南朝梁代文学家,仕梁时曾官至吏部上书,是时已有诗作问世。梁元帝时,西魏围攻梁元帝的临时首都江陵(即荆州),元帝不敌投降,王褒亦随之降西魏。西魏人称善王褒之才能,聘其北行,后还委以车骑大将军的重任。北渡后,王褒创作更丰。后西魏灭亡,北周建国,北周明帝喜好诗文,常与王褒等人论诗说文,王褒也因而成了北周宫廷的座上客。因而,王褒可说是典型的南北朝诗人。他的文学创作生涯,跨越了南朝梁代,以及北朝的西魏与北周两朝。他到北期后的诗作,多写北国风光,诗作也融合了南方与北方的风格。这显然是与他的坎坷的生活经历有关。这首《渡河北》是他北渡初期之作。
开头“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两句,写眼前黄河岸边的秋景,但也是对南方家乡秋景的追思与怀念。王褒离江陵北渡,至河北时,正值深秋,眼前是一派北国寒秋景色:秋风吹,黄叶落,树木稀疏几剩枝桠;黄河上,风瑟瑟,秋风劲吹秋波荡漾。这使得诗人回想起战国时楚国诗人所描画的南国秋景——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黄河水在秋风的吹动下秋波荡漾的情景,使得他思念起南方故国,思念起洞庭湖的秋景来了。然而,这里的秋水景色,只是“还似洞庭波”而已,它是改变不了它还是北国风光的现实的。于是,由“还似”二字,引出下面四句,直写眼前的北国风光:“常山临代郡”一句,说明此时,他已渡过了黄河,到了“常山”,已经临近“代郡”的地面。(“常山”“代郡”均是河北地名。常山,治所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代郡,是汉代北部边郡名,用此汉代古地名借代今地名,看来是要强调此已是边地。)这说明他离故国越来越远,已经深入北国,靠近北陲边疆了。接着“亭障绕黄河”,是对眼前的北国边塞景色的描画:亭障,是西魏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它利用黄河天险作屏障,“绕黄河”修起了一座座堡亭、关隘,是极具戒备森严的北国边塞的景象。再接着,“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两句,则是给这萧瑟的北国边塞景象配上了与南国情调迥异的“异方乐”,和那也许是流落此处的异乡人吟唱的思乡的“陇头歌”(“陇头歌”属乐府歌曲《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这是写景,是景中的画外音,但也是他进入西魏边地后思乡情怀的流露。
最后两句是“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是诗人渡过黄河,继续在河北那陌生的大地上悲苦前行的写照。天黑了,周围孤寂一片,他所面对的,就只有面前这一匹不知已经踏过多少路途的“征马”了。在这“北山”之“阿”(山的拐角处),诗人迷路了(“失道”),四周白茫茫,路究竟在何方啊!——这是诗人在陌生的北国大地上的失落,不言而喻,当然也是他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