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复古《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全诗注释赏析
时间:2013-10-28
江阴浮远堂
宋·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
①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
②瞰:向下看,俯视。
③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原指全国。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赏析:
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写浮远堂。“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上联写江,是近瞰。诗人将“大江流”与 “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诗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于是深悔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为多此一举了。 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 作《登楼赋》,有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 遮望眼”,而戴复古则是“最苦无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为可伤。又刘克庄 《治城》云:“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 年有旧游。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兰干北,几度来时怕 上楼。”前六句吊古,后二句转入伤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难堪之意亦同,而 从正面说出,都不及戴语之耐人寻味。充分表达了国耻不雪,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宋·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
①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
②瞰:向下看,俯视。
③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原指全国。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赏析:
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写浮远堂。“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上联写江,是近瞰。诗人将“大江流”与 “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诗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于是深悔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为多此一举了。 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 作《登楼赋》,有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 遮望眼”,而戴复古则是“最苦无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为可伤。又刘克庄 《治城》云:“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 年有旧游。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兰干北,几度来时怕 上楼。”前六句吊古,后二句转入伤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难堪之意亦同,而 从正面说出,都不及戴语之耐人寻味。充分表达了国耻不雪,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