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时间:2017-07-02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余干知县。迁户部主事,历郎中。迁宁国知府,进四川副使,以养亲归。服除,久之不出。万历十九年,用给事中陈尚象荐,起官江西,进右参政。东征师罢,吏部尚书李戴议留戍兵万五千,令朝鲜供亿。继之曰:“既留兵,自当转饷,柰何疲敝属国。”议者韪之。
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时帝虽倦勤,特谨铨选,久不除代。以继之有清望,明年二月,乃召之代焕。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由是,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疏劾大智。大智乃此引疾去。继之亦不为辩。
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于外,复不咨都察院、吏科。国儒已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祯、良彦则素忤党人,故来朝抑之。继之不能禁。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来朝党思以众力胜之,于是诸御史群起攻瑾。瑾争之强,疏三上。来朝等亦三疏诋讦,来朝乃言:“年例协赞之旨,实秉国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从事。”帝一无所处分。瑾方奉使,自引去。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一时与党人异趣者,贬黜殆尽。
继之以笃老累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又数年卒,年九十二。赠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不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B.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C.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D.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考核升降、科举考试、封授策赏等事务。
B.铨选:指古代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选拨官员的等级升降。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D.乞休: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主动辞职行为的文辞表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郑继之很有见解。对于东征后的留守军队要朝鲜供应给养一事,郑继之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能让属国疲敝,得到大家肯定。
B.郑继之深得信任。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后,皇上对于这个重要职位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最后才让有清正声望的郑继之接替这个职务。
C.郑继之绝不护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信赖依靠的人;但当其失职遭到李瑾上疏直言弹劾不得不托病辞职而去时,郑继之不替其辩护。
D.郑继之不搞党派。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他也没有参与党派之间的争斗,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
②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
参考答案
(1)B (“大计”的事“京官”,不是“继之”,排除CD;“佐之”为动宾结构,后面停顿,排除A;故选:B译文为:万历四十五年,考核京官,郑继之和李鋕主持这件事,给事中徐绍吉协助他们.所离开留下的官吏全部出于绍言等人的意思,郑继之接受已定的方案罢了。)
(2)A (A“科举考试”错误,“科举考试”是礼部之事。)
(3)D (“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错误,文中继之接受了绍吉等人已定的方案,被贬黜的是那些帮派里不同志趣的人。)
(4)①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
②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车回乡。
参考译文: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余干知县.升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调为宁国知府,升任四川副使,因奉养亲长辞职回去.守孝期满,很久不出来任职.万历十九年,由于给事中陈尚象推荐,出任江西的官,升为右参政.东征的军队回去,吏部尚书李戴主张留下戍兵一万五千,要朝鲜供应给养.郑继之说:“既然留下戍兵,自当将粮饷转运过来,为什么让属国疲敝.”商议的人认为他的话正确。
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职.当时皇帝虽然厌倦料理政事,但是谨慎对待吏部的人选,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由于郑继之有清正的声望,第二年二月就召他接替赵焕.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然而这时候言官们掌握权力,齐、楚、浙三派更是横行,大官员的进退也只能按照他们的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依靠信赖的人.到了考选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张光房应当参加考选,而提出的意见却十分推崇于玉立、李三才,于是被压抑.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因此,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引年例旧事谏诤,而且替张光房喊冤,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也上疏直言弹劾王大智失职,王大智于是托病辞职而离开,郑继之也不替他辩护。
到了第二年二月,胡来朝任文选郎中,把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调出京城任官,又不发公文给都察院、吏科.张国儒已经推为京官,按规定不应当外放;马孟祯、徐良彦一向触犯帮派里的人,所以胡来朝压制他们,郑继之不能禁止.当时,孙居相等已离开朝廷,只有李瑾再次谏诤,谴责郑继之、胡来朝很是用力.胡来朝的党羽想用大家的力量取胜.于是各御史一齐起来攻击李瑾.李瑾坚强地和他们争论,奏章上了三次,胡来朝等也三次上奏章谴责攻击,胡来朝于是进言说:“年例、协赞之类的话,其实是掌权者调停两个方面的说法,不可以作为制度,请求改变以前的命令来办事”皇帝一点没处分.李瑾正奉命出使,自己离开了.万历四十五年,考核京官,郑继之和李鋕主持这件事,给事中徐绍吉协助他们.所离开留下的官吏全部出于绍言等人的意思,郑继之接受已定的方案罢了.一时跟帮派里的人不同志趣的,几乎全部被贬黜了。
郑继之因很衰老就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总是挽留而不允许.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车回乡.又过几年死去,年龄九十二岁,赠衔少保。
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时帝虽倦勤,特谨铨选,久不除代。以继之有清望,明年二月,乃召之代焕。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由是,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疏劾大智。大智乃此引疾去。继之亦不为辩。
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于外,复不咨都察院、吏科。国儒已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祯、良彦则素忤党人,故来朝抑之。继之不能禁。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来朝党思以众力胜之,于是诸御史群起攻瑾。瑾争之强,疏三上。来朝等亦三疏诋讦,来朝乃言:“年例协赞之旨,实秉国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从事。”帝一无所处分。瑾方奉使,自引去。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一时与党人异趣者,贬黜殆尽。
继之以笃老累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又数年卒,年九十二。赠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不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B.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C.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D.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考核升降、科举考试、封授策赏等事务。
B.铨选:指古代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选拨官员的等级升降。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D.乞休: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主动辞职行为的文辞表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郑继之很有见解。对于东征后的留守军队要朝鲜供应给养一事,郑继之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能让属国疲敝,得到大家肯定。
B.郑继之深得信任。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后,皇上对于这个重要职位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最后才让有清正声望的郑继之接替这个职务。
C.郑继之绝不护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信赖依靠的人;但当其失职遭到李瑾上疏直言弹劾不得不托病辞职而去时,郑继之不替其辩护。
D.郑继之不搞党派。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他也没有参与党派之间的争斗,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
②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
参考答案
(1)B (“大计”的事“京官”,不是“继之”,排除CD;“佐之”为动宾结构,后面停顿,排除A;故选:B译文为:万历四十五年,考核京官,郑继之和李鋕主持这件事,给事中徐绍吉协助他们.所离开留下的官吏全部出于绍言等人的意思,郑继之接受已定的方案罢了。)
(2)A (A“科举考试”错误,“科举考试”是礼部之事。)
(3)D (“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错误,文中继之接受了绍吉等人已定的方案,被贬黜的是那些帮派里不同志趣的人。)
(4)①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
②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车回乡。
参考译文: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余干知县.升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调为宁国知府,升任四川副使,因奉养亲长辞职回去.守孝期满,很久不出来任职.万历十九年,由于给事中陈尚象推荐,出任江西的官,升为右参政.东征的军队回去,吏部尚书李戴主张留下戍兵一万五千,要朝鲜供应给养.郑继之说:“既然留下戍兵,自当将粮饷转运过来,为什么让属国疲敝.”商议的人认为他的话正确。
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职.当时皇帝虽然厌倦料理政事,但是谨慎对待吏部的人选,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由于郑继之有清正的声望,第二年二月就召他接替赵焕.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然而这时候言官们掌握权力,齐、楚、浙三派更是横行,大官员的进退也只能按照他们的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依靠信赖的人.到了考选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张光房应当参加考选,而提出的意见却十分推崇于玉立、李三才,于是被压抑.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因此,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引年例旧事谏诤,而且替张光房喊冤,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也上疏直言弹劾王大智失职,王大智于是托病辞职而离开,郑继之也不替他辩护。
到了第二年二月,胡来朝任文选郎中,把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调出京城任官,又不发公文给都察院、吏科.张国儒已经推为京官,按规定不应当外放;马孟祯、徐良彦一向触犯帮派里的人,所以胡来朝压制他们,郑继之不能禁止.当时,孙居相等已离开朝廷,只有李瑾再次谏诤,谴责郑继之、胡来朝很是用力.胡来朝的党羽想用大家的力量取胜.于是各御史一齐起来攻击李瑾.李瑾坚强地和他们争论,奏章上了三次,胡来朝等也三次上奏章谴责攻击,胡来朝于是进言说:“年例、协赞之类的话,其实是掌权者调停两个方面的说法,不可以作为制度,请求改变以前的命令来办事”皇帝一点没处分.李瑾正奉命出使,自己离开了.万历四十五年,考核京官,郑继之和李鋕主持这件事,给事中徐绍吉协助他们.所离开留下的官吏全部出于绍言等人的意思,郑继之接受已定的方案罢了.一时跟帮派里的人不同志趣的,几乎全部被贬黜了。
郑继之因很衰老就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总是挽留而不允许.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车回乡.又过几年死去,年龄九十二岁,赠衔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