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翻译赏析
时间:2013-08-23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译文] 三更的秋雨敲打着梧桐树叶,叶叶声声诉说的都是别离。
[出自] 南宋 周紫芝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化用唐温庭筠《更漏子》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愁。
调:抚弄乐器。
宝瑟:一种精致的弦乐器。
金猊(ní):一种铜铸兽形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鹧鸪词:表达爱恋之意的歌曲。鹧鸪双飞双栖,故以之相喻。
西楼:作者住处。
译文1:
忽明忽暗的残灯快要燃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三更的秋雨敲打着梧桐树叶,叶叶声声诉说的都是别离。
想当年,她弹奏宝瑟,我拨动金猊香炉的沉香,我们同声齐唱鹧鸪词。如今我孤独夜宿在风雨西楼,就是不听悲歌也会涟涟泪垂。
译文2:
孤灯昏暗将灭熄,屏帏难挡愁听梧桐雨,声声哀怨苦别离。
焚罢香炉弹琴瑟,凄声同唱鹧鸪词。孤卧西楼听风雨,不闻离歌泪也流。
译文3:
忽明忽暗,将要燃尽的一点残灯。天气刚刚转凉,秋寒的意味充满屏帏。已经到了半夜三更,外面正在下雨,梧桐叶片落下的水滴非常凄清。一叶叶、一声声,更增加我伤别的愁情。
我回忆当时的情景,她挑拨弹奏着宝瑟,我去拨动金猊中的沉水香,那情味真是幸福温馨。我们又同声齐唱鹧鸪词,欢欢乐乐缱绻情深。可是如今,独在西楼听着满夜的风雨,即使不听清歌也会落泪伤魂。
【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怀人之作。词人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委婉曲折的叙述方式,写了男主人公对一位歌女的深深相思之情。周紫芝的词风通常都淡雅温美,清丽婉曲。这首词正符合其词作的一贯风格。
词的上半部分写景。首先描写室内景色。“残红欲尽”,点出时间已是深夜,这时还点着灯,可见主人公一直未眠。下面一句“乍凉秋气满屏帏”,更进一步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切入,人已呼之欲出。“乍凉秋气”,一写秋夜之冷,一写人心之寒。这里词人笔法高妙,把客观之景和人的主观感受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词人通过眼前所见、亲身所感,把这个秋夜灯火昏暗、凄清萧索的景况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梧桐”两句则又宕开一笔,把镜头从室内转到室外。小窗外,雨打梧桐,一点一滴,如落在人的心上。这样的情景,自然让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又自然引出“叶叶声声是别离”的感慨。这里词人“故技重施”,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感受齐写,为下文作铺垫。
词的下半部分是对往昔的追怀。“调宝瑟”三句回忆往日美好的时光。这里记忆中的欢快之音与上片中离别后的悲凉雨声相呼应,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正因此,男主人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最后两句,笔锋陡转,又将思绪拉回现实。佳人不再,歌声难闻,在如此寂寥之秋夜,主人公饱受孤寂之苦,于是“不听清歌也泪垂”。结句中的“如今”起了转折作用,使人不由得将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悲伤进行对比。“不听清歌也泪垂”用否定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惹人深省。
这首词融视觉、感觉、听觉为一处,融主观和客观为一体,哀怨深沉,感人肺腑,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人妙用对比,以昔日之欢巧衬今日之愁,把一腔愁思表现得凄婉动人,让人读之黯然。
赏析二:
这首《鹧鸪天》可以安得上这个评语。词中以今昔对比、悲喜交杂、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上片首两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帏幕之间。这里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此系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词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本词亦复如此。这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谓“叶叶声声是别离”,与欧阳修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玉楼春》)异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对声音的反应表达由此构成的心理影响。那“空阶滴到明”和“叶叶声声是别离”,同样都是为了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
换头“调宝瑟”三句展开回忆,犹记当年两人相对而坐,伊人轻轻调弄弦索,自己则拨动着金猊炉中的香灰。两人低声唱起那首鹧鸪词,乐声悦耳,歌声赏心;这恐怕是聚首期间最难忘的一幕了。联系着这段美妙往事的纽带是这支鹧鸪词,仍然是音响,不过这是回忆中的歌声和乐曲声,并非现实中的秋雨声。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照,真是袅袅余音只能引起悠悠长恨了。
结末“如今”两句,是使词意转折而又深化的着力之笔。“如今”两字,由“那时”折回眼前。那时同唱小调,如今却独居西楼,唯闻风声萧萧,雨声滴滴;“不听清歌也泪垂”,以未定语气呼应上片末句,显示了词人心头的波涛起伏;自从别离以后,经常闻歌而引起怀人的伤感,记忆中的美妙歌声无时不萦回耳际,而在今夜那风雨凄凄、“万叶千声皆是恨”的情况下,即使不听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泪下而不能自止了。这里转折词意,也是为深化词意,暗示出从曲终人不见、闻歌倍怀人到不听清歌亦伤神的内心感情变化,以悬念方式道出对伊人的情之深,思之切。
周紫芝在另一首《鹧鸪天》词的小序里指出:“予少时酷喜小晏词,故其所作,时有似其体制者。”我们可以拿晏几道的《鹧鸪天》来作一比较:“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馇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上片写昔年相逢于豪筵之前,下片叙别后思念。末两句先直说今夜重逢,本为久别再见,应该十分欢欣,只因以往失望次数太多,反而相对而不敢相信。一个“恐”字,转折词意,把惊喜怀疑的神情表现无遗,不仅道出相逢前相思之苦,而且通过疑真为梦,反映了目前的相逢之乐更是不同寻常。这种写法是直说而仍有转折,有感情起伏。
两者相比,本词所采用的手法,如昔与今、喜与悲、正面说与反面说等等手法,做到委婉曲折而又含蓄深沉,确乎从小晏词变化而来。特别是末尾两句,以“如今”作为“昔与今、喜与悲”的转折词,以否定语气点出别离之苦,再相见之难,较直说更易引人深思。
[译文] 三更的秋雨敲打着梧桐树叶,叶叶声声诉说的都是别离。
[出自] 南宋 周紫芝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化用唐温庭筠《更漏子》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愁。
调:抚弄乐器。
宝瑟:一种精致的弦乐器。
金猊(ní):一种铜铸兽形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鹧鸪词:表达爱恋之意的歌曲。鹧鸪双飞双栖,故以之相喻。
西楼:作者住处。
译文1:
忽明忽暗的残灯快要燃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三更的秋雨敲打着梧桐树叶,叶叶声声诉说的都是别离。
想当年,她弹奏宝瑟,我拨动金猊香炉的沉香,我们同声齐唱鹧鸪词。如今我孤独夜宿在风雨西楼,就是不听悲歌也会涟涟泪垂。
译文2:
孤灯昏暗将灭熄,屏帏难挡愁听梧桐雨,声声哀怨苦别离。
焚罢香炉弹琴瑟,凄声同唱鹧鸪词。孤卧西楼听风雨,不闻离歌泪也流。
译文3:
忽明忽暗,将要燃尽的一点残灯。天气刚刚转凉,秋寒的意味充满屏帏。已经到了半夜三更,外面正在下雨,梧桐叶片落下的水滴非常凄清。一叶叶、一声声,更增加我伤别的愁情。
我回忆当时的情景,她挑拨弹奏着宝瑟,我去拨动金猊中的沉水香,那情味真是幸福温馨。我们又同声齐唱鹧鸪词,欢欢乐乐缱绻情深。可是如今,独在西楼听着满夜的风雨,即使不听清歌也会落泪伤魂。
【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怀人之作。词人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委婉曲折的叙述方式,写了男主人公对一位歌女的深深相思之情。周紫芝的词风通常都淡雅温美,清丽婉曲。这首词正符合其词作的一贯风格。
词的上半部分写景。首先描写室内景色。“残红欲尽”,点出时间已是深夜,这时还点着灯,可见主人公一直未眠。下面一句“乍凉秋气满屏帏”,更进一步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切入,人已呼之欲出。“乍凉秋气”,一写秋夜之冷,一写人心之寒。这里词人笔法高妙,把客观之景和人的主观感受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词人通过眼前所见、亲身所感,把这个秋夜灯火昏暗、凄清萧索的景况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梧桐”两句则又宕开一笔,把镜头从室内转到室外。小窗外,雨打梧桐,一点一滴,如落在人的心上。这样的情景,自然让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又自然引出“叶叶声声是别离”的感慨。这里词人“故技重施”,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感受齐写,为下文作铺垫。
词的下半部分是对往昔的追怀。“调宝瑟”三句回忆往日美好的时光。这里记忆中的欢快之音与上片中离别后的悲凉雨声相呼应,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正因此,男主人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最后两句,笔锋陡转,又将思绪拉回现实。佳人不再,歌声难闻,在如此寂寥之秋夜,主人公饱受孤寂之苦,于是“不听清歌也泪垂”。结句中的“如今”起了转折作用,使人不由得将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悲伤进行对比。“不听清歌也泪垂”用否定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惹人深省。
这首词融视觉、感觉、听觉为一处,融主观和客观为一体,哀怨深沉,感人肺腑,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人妙用对比,以昔日之欢巧衬今日之愁,把一腔愁思表现得凄婉动人,让人读之黯然。
赏析二:
这首《鹧鸪天》可以安得上这个评语。词中以今昔对比、悲喜交杂、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上片首两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帏幕之间。这里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此系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词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本词亦复如此。这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谓“叶叶声声是别离”,与欧阳修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玉楼春》)异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对声音的反应表达由此构成的心理影响。那“空阶滴到明”和“叶叶声声是别离”,同样都是为了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
换头“调宝瑟”三句展开回忆,犹记当年两人相对而坐,伊人轻轻调弄弦索,自己则拨动着金猊炉中的香灰。两人低声唱起那首鹧鸪词,乐声悦耳,歌声赏心;这恐怕是聚首期间最难忘的一幕了。联系着这段美妙往事的纽带是这支鹧鸪词,仍然是音响,不过这是回忆中的歌声和乐曲声,并非现实中的秋雨声。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照,真是袅袅余音只能引起悠悠长恨了。
结末“如今”两句,是使词意转折而又深化的着力之笔。“如今”两字,由“那时”折回眼前。那时同唱小调,如今却独居西楼,唯闻风声萧萧,雨声滴滴;“不听清歌也泪垂”,以未定语气呼应上片末句,显示了词人心头的波涛起伏;自从别离以后,经常闻歌而引起怀人的伤感,记忆中的美妙歌声无时不萦回耳际,而在今夜那风雨凄凄、“万叶千声皆是恨”的情况下,即使不听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泪下而不能自止了。这里转折词意,也是为深化词意,暗示出从曲终人不见、闻歌倍怀人到不听清歌亦伤神的内心感情变化,以悬念方式道出对伊人的情之深,思之切。
周紫芝在另一首《鹧鸪天》词的小序里指出:“予少时酷喜小晏词,故其所作,时有似其体制者。”我们可以拿晏几道的《鹧鸪天》来作一比较:“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馇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上片写昔年相逢于豪筵之前,下片叙别后思念。末两句先直说今夜重逢,本为久别再见,应该十分欢欣,只因以往失望次数太多,反而相对而不敢相信。一个“恐”字,转折词意,把惊喜怀疑的神情表现无遗,不仅道出相逢前相思之苦,而且通过疑真为梦,反映了目前的相逢之乐更是不同寻常。这种写法是直说而仍有转折,有感情起伏。
两者相比,本词所采用的手法,如昔与今、喜与悲、正面说与反面说等等手法,做到委婉曲折而又含蓄深沉,确乎从小晏词变化而来。特别是末尾两句,以“如今”作为“昔与今、喜与悲”的转折词,以否定语气点出别离之苦,再相见之难,较直说更易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