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15-05-17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即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 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各2分)
(2)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 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C(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赏析: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作者张孝祥,坚决主张抗金,两度遭谗落职,“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三四两句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张孝祥是一位坚决主张抗金而两度遭谗落职的爱国志士,“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而在屡经波折、阅尽世态之后,也写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脱尘的作品。这首小令就是如此。据宋人岳珂《玉楮集》中的《三塔寺寒光亭张于湖书词寺柱,吴毅夫名后轩》一诗,可知此词是张孝祥重游寒光亭时写在寺柱之上的即兴之作。词本无题,后来选家揣测词意,补加了“洞庭”、“丹阳湖”、“三塔阻风”之类的题目。其实词中所言之“湖”,是指江苏溧阳的三塔湖;词中所写的“寒光亭”,即在此湖中。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省视慰问之意,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指三塔湖畔,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指尘世的生活道路,那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2]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赏析二:
这首词是张孝祥题在江苏溧阳县三塔湖三塔寺寒光亭柱上的。
上片写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乐。“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问讯”,寻访,这里可引申为“欣赏”。“东风”二句写荡舟湖上的感受,“吹”字和“拂”字极有情致写出词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东风”似解人意,“杨柳”饱含深情,一切尽如人意。
下片由景及情,触景伤情,流露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进一步抒写返归大自然的舒适和愉快。
湖光春色,确实美丽,只是作者少年的锐气,在历尽沧桑、饱经风霜之后,已经消磨殆尽。“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两句,在经历了世俗的生活道路之后,对一切世事早已看惯,或者说对世事俗务、功名富贵都看得很淡薄了。张孝祥本来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政治才能的人,绝不同于南宋政权中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员从他登上政治舞台起,就坚决站在主战派一边,积极支持收复中原的主张,反对“议和”。由于南宋政权腐败,朝廷昏庸,象张孝祥这样的忠勇爱国志士,很自然地受到排挤和倾轧,所以他两次受到投降派的弹劾,无端地被贬谪。他历经奔波,屡受挫折,深谙世态的炎凉,就难免产生超脱尘世、返归自然的思想。“悠然”的意思蕴藉含蓄,这是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几经颠簸的人发出的低沉的慨叹,他对世事已经淡漠,只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结尾二句,描写三塔湖寒光亭的景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天水相连辽阔深远,这是静的画面,飞翔的沙鸥又为这画面增添了活力,有动有静,更使“寒光亭下”的风景美不胜收,本词的意境也随之扩大,更具诗情画意。
张孝祥的某些词,以风格豪放著称,如他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这首小令却以写景真切,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结合巧妙见长,特别是此词信笔写来,不见着力雕饰的痕迹,初读只觉浅易平淡,细读又觉韵味无穷,可谓天然妙成。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 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各2分)
(2)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 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C(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赏析: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作者张孝祥,坚决主张抗金,两度遭谗落职,“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三四两句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张孝祥是一位坚决主张抗金而两度遭谗落职的爱国志士,“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而在屡经波折、阅尽世态之后,也写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脱尘的作品。这首小令就是如此。据宋人岳珂《玉楮集》中的《三塔寺寒光亭张于湖书词寺柱,吴毅夫名后轩》一诗,可知此词是张孝祥重游寒光亭时写在寺柱之上的即兴之作。词本无题,后来选家揣测词意,补加了“洞庭”、“丹阳湖”、“三塔阻风”之类的题目。其实词中所言之“湖”,是指江苏溧阳的三塔湖;词中所写的“寒光亭”,即在此湖中。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省视慰问之意,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指三塔湖畔,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指尘世的生活道路,那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2]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赏析二:
这首词是张孝祥题在江苏溧阳县三塔湖三塔寺寒光亭柱上的。
上片写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乐。“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问讯”,寻访,这里可引申为“欣赏”。“东风”二句写荡舟湖上的感受,“吹”字和“拂”字极有情致写出词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东风”似解人意,“杨柳”饱含深情,一切尽如人意。
下片由景及情,触景伤情,流露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进一步抒写返归大自然的舒适和愉快。
湖光春色,确实美丽,只是作者少年的锐气,在历尽沧桑、饱经风霜之后,已经消磨殆尽。“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两句,在经历了世俗的生活道路之后,对一切世事早已看惯,或者说对世事俗务、功名富贵都看得很淡薄了。张孝祥本来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政治才能的人,绝不同于南宋政权中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员从他登上政治舞台起,就坚决站在主战派一边,积极支持收复中原的主张,反对“议和”。由于南宋政权腐败,朝廷昏庸,象张孝祥这样的忠勇爱国志士,很自然地受到排挤和倾轧,所以他两次受到投降派的弹劾,无端地被贬谪。他历经奔波,屡受挫折,深谙世态的炎凉,就难免产生超脱尘世、返归自然的思想。“悠然”的意思蕴藉含蓄,这是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几经颠簸的人发出的低沉的慨叹,他对世事已经淡漠,只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结尾二句,描写三塔湖寒光亭的景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天水相连辽阔深远,这是静的画面,飞翔的沙鸥又为这画面增添了活力,有动有静,更使“寒光亭下”的风景美不胜收,本词的意境也随之扩大,更具诗情画意。
张孝祥的某些词,以风格豪放著称,如他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这首小令却以写景真切,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结合巧妙见长,特别是此词信笔写来,不见着力雕饰的痕迹,初读只觉浅易平淡,细读又觉韵味无穷,可谓天然妙成。